“牡丹还魂”18年 白先勇的昆剧故事搬上了电影节大银幕

澎湃新闻 2021-06-18 09:11 大字

2021年6月17日,上海美琪大戏院内,作为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参展影片,一部纪录电影《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在此上映。镜头里,作家白先勇一袭唐装,始终儒雅谦和,满脸笑意,娓娓讲来自己和昆曲艺术的一生情缘,以及20年间为昆曲复兴奔走的历程。

白先勇与《牡丹亭》之缘

时光荏苒,一切恍惚如昨。依旧是这座海上风华的美琪大戏院,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秋天,蓄须明志多年未曾登台的梅兰芳带着万众期盼,与昆剧大师俞振飞在这里连演几天昆曲,从《游园惊梦》到《断桥》,一时间万人空巷,票价最高炒到了一张票一根“小黄鱼”(金条)。而就在这悠扬的水磨笛声里,昆曲艺术的魅力从此深植在一位八岁孩童心中。而他,正是日后享誉华语文坛的作家白先勇。

1988年,白先勇首次回到内地讲学,在上海再度看到上海昆剧团艺术家华文漪、蔡正仁主演的全本《长生殿》,对昆曲之美的迷恋自此一发而不可收。他无数次感慨说:“昆曲无他,得一“美”字,词藻美、舞蹈美、音乐美、人情美,是中国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古典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世界级的艺术,我们所有人都要好好珍惜它。”

2001年,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榜首,但依旧凋零式微,白先勇为此决然放下写作,带着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四处奔走,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队伍——除了邀请昆曲“继”字辈、昆大班、浙江“世”字辈等国宝级艺术家们亲身传承、培训出一批“小兰花班”的年轻演员之外,更积极走入校园推广。青春版《牡丹亭》剧照。许培鸿 摄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许培鸿 摄

2004年4月29日,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一整年的精心准备,由白先勇携手苏州昆剧院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应运而生,从此打开了昆曲在当代走向振兴的新局面,成为中国戏曲史乃至文化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2005.06.03.-05同济大学里演出,图文观众席(白先勇提供)

2005.06.03.-05同济大学里演出,图文观众席(白先勇提供)

18年来,青春版《牡丹亭》已演出近400场,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苏州昆剧院的一批优秀青年演员们唱着“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走进各大剧场、高校,在两岸三地,甚至美国、英国,都留下了汤显祖玉茗堂前“白牡丹”的身影,吸引无数青年观众,从跨入剧场的那一刻,爱上了昆曲,爱上了传统文化。2007.09.21-23《牡丹亭》在四川大学江安体育馆,单场观众之最达7000余人。蔡少华 摄

2007.09.21-23《牡丹亭》在四川大学江安体育馆,单场观众之最达7000余人。蔡少华 摄

“牡丹还魂”18年,昆曲艺术早已走出了当年的窘境。如今,全国各大昆剧院团上演《牡丹亭》,几乎都会爆满。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剧场,开始欣赏昆曲,更有大学生走上舞台,亲身体验这门古老艺术,北大联合北京18所大学学生演出的学生版《牡丹亭》,以及同济大学和上海各大高校一起演出的学生版《长生殿》,都取得了意外之喜的成功。

用电影记录昆曲艺术的世纪复兴

如今已经84岁的白先勇也因此愈加精神焕发。但他也开始思考要如何记录下这段“文艺复兴“的历程。“以后的人要写昆曲复兴的历史,不得不提青春版《牡丹亭》。有人要研究的话,资料呢?我们很多资料,再不把它整理出来,就散掉了。”秉持保存史料的想法,白先勇催生了以影像记录他18年来推动昆曲复与和传承过程的念头。

《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正是一部表现昆曲复兴历程的纪录片。影片以白先勇作为推动者为主线,从他接触昆曲之美的开端,到“青春版《牡丹亭》”的创新、经验与启示、思考,再到“校园版《牡丹亭》”演出,其间还上溯民国初期的昆曲艺人,以及昆曲“传字辈”艺人以降几代艺术家的坚守与传承。青春版《牡丹亭》剧照。许培鸿 摄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许培鸿 摄

为了拍摄,还特意前往昆曲发源地千灯古镇、周庄,捕捉昆曲与大众生活的历史痕迹,同时也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高雄社教馆等地,真实纪录《校园版牡丹亭》与《青春版牡丹亭》的表演与交流。

除白先勇之外,影片中还深度访问王安祈、王童、汪世瑜、周秦、岳美缇、奚淞、梁谷音、张继青、陈怡蓁、樊曼侬等将近50位艺术家、学者与推广者,共同探讨如何为即将衰颓的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与当代魅力。

该片导演暨编剧邓勇星曾以第二部剧情长片《到阜阳六百里》获得上海电影节最佳新人导演及金马奖最佳编剧,并参与“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担任《奼紫嫣红开遍》白先勇文学家纪录电影导演,与白先勇有着长期的合作与彼此的尊重。

对于这部纪录电影,邓勇星表示,“我一开始就希望让这片本身变成一部昆曲。以四百年历史为时间跨度,汤显祖的文本、白老师、昆曲的做工、传承的使命等等为素材,使之成为一部带有“昆味”与诗意的影像纪录。”电影拍摄中

电影拍摄中

从作家转身成为昆曲的“布道者”

作为电影的“第一主角”,白先勇不但在长达8个月的后期剪辑过程中亲身参与,提出极为具体的修改意见,一如他当年为青春版《牡丹亭》所做,而且从构思立项到多次登门邀请汪世瑜、张继青两位艺术家担任艺术指导,从打磨剧本到一段曲子的编排,乃至一件衣服的花纹颜色,演员举手投足的眼神动作……他都事无巨细,一一过问。

他在影片中笑称自己上辈子可能是戏班班主,这辈子做的也是带着戏班到处“走江湖”。

白先勇希望,通过《牡丹还魂》的拍摄,让自己18年来推广传播昆曲艺术的经验,以及“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的“昆曲观”,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实践。

“这部片子的主题,在于这门有很高美学价值却又快要没落的艺术,如何传下来、让它复活,就像牡丹还魂,把它的魂还回来。我们这片子最重要就是讲世代传承。”

虽然为昆曲作品了很多,但白先勇始终强调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一大批“昆曲义工”、文化精英共同努力的结果。

“其实,昆曲不光有我,更需要很多很多义工。与昆曲紧紧捆绑近20年的时间,我想,我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作家变成了大众媒体上的昆曲“布道者”。昆曲是我们民族最美的瑰宝。我已经84岁了,其实早该退休,但对于民族的文化艺术,我有一种不舍。我更期待在21世纪,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我们能迎来一次属于中国的“文艺复兴”。”(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从影二十年,《悬崖之上》中首次尝试动作戏;自认工作状态下六亲不认,喜欢直给秦海璐 我是个完全靠兴趣活着的人

片尾,秦海璐饰演的王郁站在雪地里等待自己的两个孩子。秦海璐为《悬崖之上》贡献了自己从影二十年来的首场动作戏。秦海璐...

阜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阜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