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敌人的疯狂轰炸,韩云和战友们无所畏惧、顽强战斗 死守上甘岭 终闻胜利声 文/图 记者 邓婷婷 任德玲
面对敌人的疯狂轰炸,韩云和战友们无所畏惧、顽强战斗——
死守上甘岭 终闻胜利声
文/图 记者 邓婷婷 任德玲
没有一个地方比“上甘岭”更让中国人刻骨铭心。
在那片土地上,中国人用钢铁的意志、顽强的作风,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上甘岭战役”。
在那片土地上,当时不到20岁的韩云,经历九死一生,坚守八月有余,“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死守这片阵地,保卫祖国安全,捍卫祖国尊严。”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风和日丽,秋高气爽。雨山六村,初见韩老,一身绿色军装,挺括而朴素,洪亮的声音、慈祥的笑容,虽已年近九旬,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墙上的相框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战友们年轻时的容颜,一条红色缎带上悬挂着一枚枚勋章……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韩老打开了话匣。
1933年,韩云出生在阜阳市临泉县的一个贫农家庭。1949年,他参军入伍,敬出了人生中第一个神圣的军礼,从此开始自己的军旅生涯。
他先后在大别山区参加剿匪战斗,在上海、杭州湾一带担负警备任务。1952年8月,“火速集结、奔赴朝鲜”的战令传达至韩云所在的24军72师。坐火车北上、跨过鸭绿江,一路急行军,韩云跟随部队入朝,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4军72师侦察连侦察兵话务员。
“是英雄们用鲜血守住了上甘岭”
“去上甘岭!”1953年1月,24军接防12军,前往上甘岭。此前,他们在元山港驻防4个月,早就听说前线的战况,上甘岭山头被密集的炮火削低了两米。“但黄继光、邱少云用生命坚守的地方,我们也要守住。”韩云说,“我们已经无所谓生死了。”
“冰天雪地,我们必须争分夺秒。”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天,零下40摄氏度的天气里,战士们背着步枪、子弹、手榴弹以及背包、棉衣、水壶等超过50斤的物品艰难行军。“运输线又被美军截断,吃穿跟不上,我们只能一路上靠着啃草根、喝雪水来果腹解渴。”韩云回忆道。
行军路上,美国人的飞机不断轰炸,那些被炸弹激起的冻土、石块满天飞,像冰雹一样砸向战士们。“一路上都能看到被冻伤、炸伤的战友。”韩云说,有一次,他和另一位战友行军途中,被敌机发现就是一顿狂轰滥炸,幸亏及时躲进坑道,才逃过一劫。
到达上甘岭,敌军一次次来犯,炮弹如雨点般飞下,尘土飞溅、满山硝烟。但战士们无所畏惧,不停地向敌人扔手榴弹、射击。
韩云所在的72师侦察连频频出动,搜集情报、抓获俘虏、发起反击,“我们的神枪手张桃芳,打死打伤美军214人。”韩云说,侦察班班长刘长然个子虽小,面对美国军人也是毫不退缩,成功将其消灭。冒着敌军飞机的不断轰炸,韩云日夜蹲守在坑道里,一门心思地扎进话务工作中。
“上甘岭精神”是宝贵财富
“土里都是弹片,树木也被烧焦,整个上甘岭几乎没有一块好地。”韩云回忆说,有一次,美军飞机疯狂轰炸,有一颗炸弹就在他前方数米远炸开,“我要是再往前走一点点,就死了。”
那之后的8个月里,24军就像一颗钉子,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死死地铆在了五圣山上。直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那一天,韩云走出坑道,耳边响起“胜利啦”的欢呼声,禁不住流下眼泪。
战争胜利后,战士们也收获着来自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就算离得再远,他们都要把我们拉进家里做客。”韩云说,他们将苹果塞进战士们的手中,被拒绝后也不放弃,直到战士们收下才露出笑容。
1954年,韩云回国进入军校学习,先后被分配至舟山群岛等地,最后退伍至十七冶武装部,一直至今。即使子女们都成家立业,都喊他去养老,但他依然选择留在了仅有几十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和平年代,也得艰苦朴素。”他的身上依旧深深保留着军人的风范。
88岁的韩老一直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变化。“那时候,我们军备不足,靠着人民的支持和顽强的精神,和强大的敌人斗争。如今,我们强大了,也对保卫祖国安全、捍卫祖国尊严更有自信。”他希望,要把上甘岭精神当做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代薪火相传。
新闻推荐
8月23日,因突发脑溢血,38岁的安徽阜阳外卖小哥施勇(化名)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仍不幸离世。在承受巨大悲痛的同时,家庭成员共同作...
临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临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