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融合三周年,中国科大附一院交出怎样的答卷?

新安晚报 2021-01-29 09:52 大字

著名心脏病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在中国科大附一院为患者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造福安徽百姓健康。

黄歆/摄

通过中国科大“墨子论坛”,搭建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黄歆/摄

医院腹腔镜肝胆手术、器官移植技术等多项技术全国领先。孙承伟/摄

全力扛起疫情防控重大政治责任,投入使用安徽首台方舱CT专门用于发热患者检查,降低院内交叉感染。黄歆/摄

2017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以下简称“中国科大附一院”)成立。“医院是探索和践行科大新医学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科大回报和服务安徽的重要阵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的一席话让安徽的老百姓满怀期待。院校融合之初,中国科大附一院就明确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立足中国科大“双一流”,以“科大新医学”为导向,向一流的研究型医院、一流的质量效益型医院、一流的人文型医院转型,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与中国科大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相一致的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5月,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首轮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中,中国科大附一院在1289家综合性医院中排名31、等级A+、安徽首位。在2020年发布的“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医院位居全国76位,三年三连进,持续领跑安徽。三年来,院校融合取得了哪些具体进展?立足实际,如何在“科大新医学”理念指引下实现三个转型目标?对中国科大附一院来说,挑战前所未有,决心亦前所未有。关键词:一流的研究型医院引育结合建设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

“学科水平是医院办院质量的主要标志,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医院发展的根本,是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保障”,2020年11月14日,在“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发布现场,院长葛均波院士做大会报告,分享了中国科大附一院近年来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育方面的经验,备受同行关注。

人才是立院之本,“安徽优质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在参与人才竞争时处于劣势。”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刘连新坦言,只有正视差距,才能制定出适应医院发展的人才战略,补齐学科建设的短板。“我们重点开出三张‘药方’:针对弱势学科,引进或培养学科、亚专科带头人,招聘博士研究生。针对科研短板,双聘海内外高端科研人才,培养博士后人员,掌握学科人才需求,及时跟进人才发展意向。结合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建设,落实人才成长土壤,促进学科及人才双向发展。”

三年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国家卫健委和中科院的指导支持下,依托中国科大优质平台,中国科大附一院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宽广视野,搭建人才引育体系并不断创新完善,先后出台人才双聘管理办法、高端人才待遇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通过校院人才双聘机制、中国科大“墨子论坛”,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全职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中科院院士、心脏病学专家葛均波教授出任医院院长,引进普外科刘连新教授团队、内分泌科翁建平教授团队、神经内科刘新峰教授团队等高端医学人才团队。同时,着眼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自主培养,不断探索创新人才评价考核体系,实施“多层次育才工程”“学科、亚专科带头人后备人选”和“百名杰出中青年人才”遴选和个性化培养。与中国科大生医部制定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相关管理办法,在研究生指标、学术团队建设以及科研项目等方面提供支持。

2017年12月23日,伴随着生医部和附一院的揭牌,中国科大临床医学院成立。作为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三年来,医院立足科大新医学发展目标,持续推动教育教学转型升级——

以本科专业、一级学科设置为牵引,持续夯实临床医学办学基础:开办中国科大医学英才班,探索实施医学英才班临床-科研全程制导师制度;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推进医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形成致力于培养仁心仁术医学人才的浓厚教学氛围。2020年“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博士授权点”获批,38人成为博士生导师,现已招生26人,具有“科大新医学”特色的理工科基础课加医学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模式初步建立。

“高水平人才队伍是医院可持续发展、争创一流的动力源泉。”刘连新说,立足双一流医院建设,通过外引内培,一支学科带头人引领,科研型、临床型、教学型人才综合发展的人才队伍正逐步成长壮大。医教研协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020年,中国科大附一院护皖、援鄂、支援国际三线作战,出色完成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任务,院党委同时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两项国家至高荣誉。刘连新表示,在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诞生的“托珠单抗+常规治疗”免疫治疗方案,就是临床与科研结合的典范,不仅挽救安徽、武汉500多位新冠患者生命健康,写入国家第七、八版诊疗方案,还在美、意、加等20多国推广应用,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力量,目前英国政府也鼓励该方案用于重症新冠患者的救治。

“这一方案的成功,更坚定了我们走‘科大新医学’创新之路的决心。”刘连新介绍,医院正围绕国家科技创新“四个面向”重大战略部署,以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的‘科大新医学’为引领,打造临床研究高地,构建科创发展“新格局”。

依托中科院和中国科大,由院士、国际知名专家领衔,立足安徽,一批一流科研平台已逐步建立:国内首家融医学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和医疗服务为一体的临床研究医院——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揭牌,目前已完成项目立项,明确建设实施主体;“肿瘤学”“人工智能与医学创新”“智慧病理”“药物化学生物学”“肿瘤诊疗智能纳米系统”5个院士实验室先后落户院内。与此同时,中国科大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中心、智慧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脑衰老及脑疾病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所、血液学与细胞治疗研究所及中国1型糖尿病智能化管理与大数据中心相继在医院揭牌成立。老年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放射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以及医学检验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分中心也先后落户医院。

科研一体化“大平台”初具规模,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如何实现理工医交叉融合的目标?中国科大和附一院共同设立“科大新医学”联合基金,投入近3千万元支持开展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发挥牵引和培育作用,鼓励理工医交叉融合,孵育医学科技创新项目,累计立项140余项。设立安徽省医院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启动双聘博士后、联合培养博士后和在职博士后项目,累计在站博士后126名。

科研能力在不断提升。2020年11月,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刘连新教授领衔的“肝胆胰肿瘤单细胞精准捕获及高分辨单分子分析”项目启动,这是安徽医疗界首个科技部重大专项,项目聚焦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肝胆胰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汇集了附一院、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在临床医学、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

除了首次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0年医院获批科研项目数也再创新高,新获批立项纵向课题111项,获批资助经费近7000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项,获批资助经费3000余万,包括优青、重点、联合基金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等。近三年来发表SCI论文总数与总影响因子稳步提升,在高水平论文发表上取得突破,首次在Lancet,CellResearch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技术强院以技术升级带动服务能力提升

在2020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骨科论坛上,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培训学院中国骨科专业学院关节培训中心落户中国科大附一院骨科,这一国家级的专科培训中心全国仅授予了两家医院,是对中国科大附一院骨科特别是关节疾病手术治疗领域一系列创新性、引领性工作的充分肯定。

学科建设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中国科大附一院坚持技术强院,持续以新技术应用为牵引,全方位推动学科进步和影响力提升,努力让大病、重病不出省。

2020年,医院首次开展医疗领先技术引进及创新工作,各学科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医院,以引进解决疑难复杂疾病的医疗技术为目标,选派青年业务骨干走出去学习培训,先后引进成人活体肝移植、胰岛细胞移植等18项医疗领先技术。审核通过新技术新项目280项。设立医疗技术奖,国内顶尖同行专家把脉问诊,评选出二等奖7项、三等奖23项。

目前,精准肝切除术、腹腔镜肝胆手术等微创技术、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技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重度心衰CRT技术、心脏瓣膜手术、侧卧位下直接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四联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等标志性特色技术持续突破。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所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医院器官移植学科群建设持续深入,仅2020年就有282位患者重获新生,器官移植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医院还成功举办博鳌外科直播周,5天13个学科105台手术演示,20万同道云飨盛宴互动交流,“通过手术直播,展示技术实力,更推动外科进步,让更多患者受益。”刘连新说。关键词:一流的质量效益型医院提质增效,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

“如果我们平均住院日能降下来一天,就意味着我们每年可以多解决2万多名患者的看病问题,所以我们2019年提出‘一年只为这一天’的年度目标。”刘连新介绍,医院上下齐心协力,2019年平均住院日7.92天,实现既定目标,2020年继续下降至7.76天。以绩效考核为杠杆,提质增效,已成为医院上下创新发展的共识。2020年5月,在国家卫健委公布的首轮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中,中国科大附一院在1289家综合性医院中排名31、等级A+、安徽首位,绩效考核管理的“安徽样板”备受关注。

在刘连新看来,医院医疗质量的不断提升正是源自绩效考核管理抓出的成效,这与前任党委书记刘同柱等院领导的超前谋划、科学决策密不可分。

“2016年医院就开始对标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引入DRG管理工具,开展绩效考核。结合医院实际,致力于疑难杂症诊治,重点围绕CMI、RW指数提升,花大力气做了很多针对性工作。”刘连新透露,现阶段医院各院区的病理科已经整合成为临床病理中心,卞修武院士定期指导,各项资源更加集中,诊断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刘连新看来,这对促进病理诊断质量的同质化管理、提升服务管理效率、整合临床资源更深入开展科学研究都有很大帮助。

围绕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一目标,医院从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服务能力等8个方面制订考核方案,以亚专科为考核单元,分月度、季度和年度三个时段,形成完整的由面到点的全时段全覆盖的考核设置。考核指标中加大对技术能力与水平的考核,对器官移植等高精尖技术加大倾斜力度,从多劳多得变为优劳优得,在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前提下,推动医疗收入结构合理化,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在2020年发布的“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中,中国科大附一院除了医院综合排名提升,专科排名也在持续提升,除健康管理学科稳居专科综合排名第2位、专科声誉排名第3位外,风湿免疫科、普外科、小儿外科、检验科进入专科声誉排行榜提名,进榜学科数实现新突破。

前阵子,著名心脏病学专家、院长葛均波院士在院开展手术、门诊、查房,“院士跨省救人”在朋友圈刷屏。刘连新表示,这更说明安徽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作为安徽规模最大的公立医院,中国科大附一院更要把握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把医院的诊疗服务水平提上去,让大病少出省、不出省。

“医院发展,离不开百姓支持信任”,刘连新表示,2015年

至2020年,医院门急诊量、出

院病人量和手术量几乎都翻了

一番,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和

防控工作的冲击,医院也实现

超过500万的门急诊量。在业

务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医疗质

量安全更备受关注。2018年、

2019年安徽省卫生健康委两

轮医疗质量安全督查中,医院

均位列全省三级医院综合排名

第一,这一排名,更令刘连新欣

慰,“我们追求的是高质量发

展,一切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

全为前提”。

刘连新介绍,未来医院将

立足全国首家智慧医院建设,

全力推进智慧绩效考核系统建

设,做到监测管理数据实时调

取,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实现管

理“过程化”,细节“可追溯”。关键词:一流的人文型医院党建业务深度融合,聚焦就医难点痛点

2020年11月,中国科大附一院蝉联第三方发起的安徽省十大服务行业居民满意度调查“医疗业第一名”。作为安徽最早的西医院之一,医院建院伊始的价值理念就是“以患者为先”。中国科大附一院挂牌之初,人文型医院建设就写入了医院发展战略。

“我们坚持从患者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患者需要的地方做起,提供有温度的医疗,让患者有更多的获得感。”刘连新表示,医院党委近年来持续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聚焦百姓就医“难点”“痛点”,把改善医疗服务作为一流人文型医院建设的重要抓手,每年一个主题,持续打造特色诊疗服务品牌。

“党支部立项是医院坚持十余年的党建品牌。根据近三年的统计,60%以上的项目都是党员带头、医护人员从实际工作出发提出的改善医疗服务措施,有的已经持续开展多年,效果很好,群众满意度高。”刘连新表示,2020年医院党委出台“常态抗疫下持续改善医疗服务专项行动计划”,将改善医疗服务贯穿于院前、问诊、院后等各个环节,让老百姓在抗疫新常态有更多就医获得感,包括持续扩大门诊预约诊疗比例,完善医技检查预约流程,在门诊各楼层增设抽血点,实行住院收费窗口托管,提升门诊资源利用率和患者就诊准确率;开设心律失常、白血病、肾移植等50余个专病特色门诊,等等。2019年以来,医院持续推动医技检查集中预约中心、入院准备中心、集中采血中心、出院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无缝医疗链,提供全程医疗服务。

“我们正在通过入院准备中心,推进‘全院一张床’工作,实现医疗床位资源统一调配,向学科优势病种和疑难杂症倾斜,进一步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刘连新说。线上线下融合,智慧医院建设让服务更走心

前不久,中国科大附一院“互联网促进线上线下医疗服务融合发展”作为“互联网+医疗健康”医疗服务类十大典型案例被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表扬。

常态化疫情防控新阶段,如何更有效服务患者,延伸服务半径,互联网医院无疑是助推器。中国科大附一院执行院长严光介绍,作为安徽省首批互联网医院、安徽省互联网医院质控中心,在2020年疫情防控最吃紧的阶段,医院第一时间打通互联网医院药品冷链配送,一周时间为10万人提供网上就医服务。

医院将实名制就诊与电子健康卡无缝对接,与医院微信公众号共享用户,实现就诊者掌上就医“一条龙”服务,目前可以为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患者提供全流程闭环式互联网诊疗服务,包括图文问诊、视频问诊、智能导诊、智能预问诊、线上处方、药品配送、线上住院通知单、预约挂号、服务点评、药师审方、合理用药系统等一系列功能,实现完整的线上就诊服务,让患者少跑路,足不出户完成就医取药的全过程。

无健康码出行不便、网上就医挂不上号……针对日益凸显的“数字鸿沟”,中国科大附一院对老年群体和特殊群体的“非智能化”就医,也格外关注。

“老年人大多不会使用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就诊渠道。机器和系统就是为人服务的,帮助他们解决就医问题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目前中国科大附一院门诊疫情防控实行严格的三级预检分诊,门诊部主任鲍萍表示,老人如果没有健康码,可以在工作人员指引下通过人工登记方式进入门诊;门诊大厅有专门为老年人设置的就诊窗口,自助挂号机上贴有“老年人专用”字样,导诊台和科室的分诊台都针对老年人开设绿色通道。现场有工作人员为不会操作挂号机的患者提供帮助。方萍方雯朱伟华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叶晓

新闻推荐

以建设“交通大省”为目标砥砺奋进 访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陈鸿起

本报记者吴丽萍通讯员覃升“‘十三五’期间,广西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区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约6000亿元,比...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