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天怀念你! 2021春分缅怀诵读会举办

合肥晚报 2021-03-22 00:50 大字

春分日,忆英雄。3月20日上午,一场缅怀致敬遗体器官组织捐献者的诵读会在大蜀山文化陵园举行。

此次2021春分缅怀诵读会由省红十字会、合肥市红十字会、省朗诵艺术学会主办,合肥普瑞眼科医院、大蜀山文化陵园、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承办,省卫生健康委、安徽广播电视台等单位支持。

耄耋老人带头捐献遗体

“生命诚可贵,捐躯价更高。生为民服务,死为国效劳。”在活动现场朗诵这首诗的,正是它的作者——被称为合肥遗体捐赠“第一人”的冯春余老人。

1925年出生的今年96岁的冯老,1989年从天长市法院退休后来到合肥生活。说起冯老起初与志愿捐献的结缘,竟是与死神的一次擦肩而过。2000年初,冯老因胃出血又吐又泻,一度昏迷,医院一连下发4张病危通知书,急需大量血浆,最终多亏热心人及时献血救助,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病愈后的冯老决定用点滴力量回报社会。2000年3月,通过公证,冯老成为当年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的志愿无偿捐献遗体器官者第一人。

如今,一人之力变成众人拾柴。记者了解到,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冯老还成立了冯春余爱心社,多年来,在他的带动下,已有数百人加入遗体捐献志愿者的行列。来自父亲的坚持也感动了家人,2012年3月的一天,和老人同住一个小区的小女儿冯芳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人生重要决定:在子女中第一个报名捐献遗体,并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书,成为全家第二个参与遗体捐献的人。

据介绍,近年来,在安徽省遗体捐献者中,有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其中全省最高龄的捐献者是黄山的103岁的汪大新老人,在汪老家中,有4位亲属先后捐献了遗体和眼角膜。

他们的故事让人泪目

“我走了,我还活着,朽而沃若,似一粒种子破胸,比一滴水珠畅想,泥土里聚集力量,空气中尚存清氧,谁怂恿我努力而为,谁把控我生命续延……”活动现场,一首何家庆生前所作的长诗《我走了》节选朗诵感动了无数听众。

2019年10月19日晚,“魔芋大王”、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何家庆在合肥离世,享年70岁。省红十字会眼角膜库合肥普瑞眼科医院屈志国主任介绍,何老因为患癌症,只有眼角膜可以捐献。“何老生前向家属提出,等他走了全身的器官都不能用了,一定要把眼角膜捐献了,并嘱托女儿,要捐给山区贫困的孩子。”

此后,何老的两只眼角膜成功移植给两名分别为17岁和14岁的青少年。何教授虽然走了,但他将最后一片光明留给了两名农家少年,让他们得以重见光明。

活动现场,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家属和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受益者代表也先后进行了发言,他们分别从捐献者家属和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受益者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了捐献的幕后故事。

大爱无疆!2020年全省5.1万人登记成为人体器官和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

当天上午的诵读会,全省各地红十字会代表,各遗体接受站、合肥普瑞眼科医院院长刘红山、捐献者亲属、安徽医科大学师生代表,省直有关单位、合肥市有关单位代表和志愿者等共200多人参加缅怀活动,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

据悉,2020年,安徽省遗体器官和角膜捐献合计超过300例,全省5.1万人登记成为人体器官和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登记人数超过了历年登记总和。据合肥市红十字会统计,2020年合肥市实现器官捐献29例(累计123例),遗体捐献32例(累计322例),角膜捐献31例(累计159例)。2020年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6672位,累计登记14417位。

屈志国 张妍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唐萌

新闻推荐

让每一个困难家庭都能欢乐过节

■本报记者路璐2月9日,郊区大通镇金华村,肢体残障人士佘玉喜从市春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电动轮椅后,笑容溢满...

天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长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