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为何有芜湖的“影子”

合肥晚报 2021-04-13 00:59 大字

○全椒县吴敬梓纪念馆中的吴敬梓塑像

○“芜湖关”的相关档案

○《儒林外史》连环画

我们知道,著名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安徽省全椒人吴敬梓的作品。小说以真人、真事为素材“指摘时弊”。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儒林外史》中还有不少有关芜湖街景、人物和风俗的描述。这是为什么呢?

芜湖风情现书中

吴敬梓,安徽省全椒人,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望族家庭,但到吴敬梓这一代就家道中落了。从39岁开始,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吴敬梓以笔为戈,花了近10年的时间创作了《儒林外史》,将胸中的块垒化为讽刺抨击。书稿一杀青,时人就“争传写之”。历朝历代对此书评价甚高,鲁迅就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然而,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身为全椒人的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却有着颇多芜湖街景、人物和风俗的描述,特别是第二十回至第二十四回和第三十三回,集中地写了芜湖的地、事、人。

在第二十至二十四回中,吴敬梓把芜湖称为“芜湖关”,是对芜湖了解至极的明证。据《芜湖县志》载:“芜湖内濒长河,外临长江,水陆襟带,舟车辐辏”,早在公元1471年即开始设关抽税,以后与荆州、九江、两浙、浒墅、淮安、扬州并称为明代7大关卡。而芜湖关“独以榷赋最天下”,即上交税赋位列七关之首。芜湖关由此名声大震,以后被作为芜湖县的代称。没有对此情的深刻了解,吴敬梓是难以写出“牛布衣客死芜湖关”的故事的。

芜湖下属多个分关,其中一个分关叫南关,在青弋江即长河的南岸。由河北到河南,必须经过通津桥。通津桥在长虹门即南门外,“联舟为梁,横亘长河,以通往来,盖境中要路也”。这座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的联舟桥在清乾隆七年即公元1742年时因损坏而重建,被当地人称之为浮桥。吴敬梓在他的巨著中写了芜湖的浮桥,写了浮桥口的街市和店铺,写了浮桥口一带下层人物的衣着穿戴和婚嫁死葬风俗,与《芜湖县志》所载芜湖风俗如出一辙。没有寓居芜湖和细心观察的经历,是难以有如此神来之笔的。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还写到了芜湖的第一大寺观——吉祥寺。这也是芜湖最早的寺观,建于晋永和二年即公元346年,旧名永寿院。北宋仁宗赵祯在公元1035年左右赐名吉祥院,元代毁于兵火。直到乾隆十四年即公元1749年才恢复原先的“宏整壮丽,古制聿新”。

小说中的芜湖“人物”

除了一些地点外,《儒林外史》中的一些人物也有着芜湖的“影子”。这些人物中,首当其冲的是陶镛,即著作中人尽皆知的范进的“原型”。那么,陶镛何许人也?

据《芜湖县志》记载:“陶镛,字序东,号西圃。乾隆已未(四年)进士,授庶常,改知北直武强县。廉惠爱民,以忧归。起补山西洪洞令,调知乐平,三聘同考搜罗称得士。寻迁宜昌司马,引疾旋里,杜门不妄交接,惟日以诗书自娱。”他的一个同年进士庄有恭在《小仓山房文集》说他:“貌不踰中人,踽踽廉谨,乃其诗若不称其为人者然。”吴敬梓在小说中把陶镛取名范进,是因为古汉语“陶范”一词连用,意指铸造青铜器的陶制模子。范即是陶的隐语,范进是隐指陶镛这样的人竟成了进士。

第二个是朱卉。《儒林外史》二十、二十一回写了“牛布衣客死芜湖关”。这位诗人牛布衣,寄住在芜湖老浮桥口的甘露寺,常和一些达官显宦诗酒唱和。后来一病不起,临终前将诗稿托老和尚保存。谁知被牛浦郎偷走,冒名顶替,到处招摇。其实,作者笔下的牛布衣就是他的好友朱草衣的化身。

这个后来迁居到南京、与吴敬梓同住一城的人因诗名在《江宁府志》上留下痕迹:“朱卉,字草衣,初名灏,字夌江,芜湖人。性喜吟咏,游他郡,访诸名宿与之讲切,遂工今体,所历半天下。”《芜湖县志》也有他同样的记载,不同的是:“朱卉,自号草衣山人,休宁人。其先侨居芜,继因卉入赘江宁,爱六朝山水,遂家焉。甘贫好学。著有《草衣山人集》。”由此看来,朱草衣是当时没有功名却颇有名气的一介书生、一位诗人。难怪才高八斗、傲骨嶙峋的吴敬梓在他《文木山房集》中只收了两个人的诗,其中芜湖朱卉、江都李本宣同作七绝各一首。

而吴敬梓为何把朱草衣易为牛布衣,有学者分析认为,是因为牛与朱象形,而“布”为“草”的代字隐语,“布衣”和“草衣”意思相仿。

第三个是诸葛祚。据嘉庆《芜湖县志》载:“诸葛祚,字永年,工缪篆,镌铜章。吴门沈宗伯确士为跋小笺,甚赞美焉。”沈确士即沈德潜,是个曾任过清初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编过《古诗源》的著名文人。诸葛祚的镌刻技艺经他题跋揄扬,身价自然陡增。吴敬梓居芜湖时与诸葛祚结识交往,拈取复姓诸葛中之“葛”,谐音成“郭”;又将他的镌刻技艺以“铁笔”二字作为隐语代称,于是诸葛祚在《儒林外史》的第二十一回和第三十七回中衍变成郭铁笔,由一个在吉祥寺前以镌刻印章为业的手艺人变成一个迁居南京、开设图书店,侧身于名士学者之列的儒林中人。

吴敬梓的芜湖情

作为全椒人的吴敬梓,为何在《儒林外史》中留下了多个芜湖的“影子”呢?

据史料记载,吴敬梓曾多次来过芜湖。乾隆元年即公元1736年,安徽巡抚赵国麟和学政郑江钦奉圣旨,赴南京接吴敬梓到安徽省府安庆,议论“博学鸿词”廷试事。吴敬梓去了,但谢绝了两位官员的好意。这在《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中有详尽的描述。他的推托之词是:“大人垂爱,小人岂不知?但小侄麋鹿之性,草野惯了,近又多病,还求大人另访。”第二天,他就雇船回南京。“一路又遇了逆风,走了四五天,才走到芜湖。到了芜湖,那船真走不动了。”

此时吴敬梓口袋中只剩下5枚铜钱,在吉祥寺附近茶馆中吃了一壶茶和3个烧饼,店家要收6枚铜钱。正在这“走不出茶馆门”的尴尬之际,一个名叫王昆霞的全椒道士从天而降,“会了茶钱”,并邀他到鹤儿山头的识舟亭,会见了滁州名士朱乃吾。朱乃吾听说吴敬梓的窘况,大笑道:“好,好!今日大老官瘪了!但你是个豪杰,这样的事何必焦心?且在我下处坐着吃酒。我因有教的一个学生住在芜湖,他前日进了学,我来贺他,他谢了我二十四两银子。你在我这里吃酒,看风转了,我拿十两银子给你去。”吴敬梓大喜过望,作了一首《减字木兰花·识舟亭阻风喜遇朱乃吾王道士昆霞》词,词云:“卸帆窗下,一带江城深似画。羽客凭阑,指点行舟杳霭间。故人白首,解赠青铜沽浊酒。话别匆匆,万里连樯返照红。”

除了这次,据《江宁府志》载,吴敬梓的诗友朱草衣在迁居南京前,因一贫如洗,又不愿随改嫁的母亲到古姓的继父家,就寄宿在芜湖吉祥寺内,“依吉祥寺僧,既长,为童子师,教授自给。”吴敬梓曾到芜湖,写下了一首《燕山亭·芜湖雨夜过朱草衣旧宅》词,叙述衷肠。这是当下佐证吴敬梓到过芜湖的重要证据,时间大约在1742至1749年之间。

这样看来,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芜湖的风土人情也是情理之中了。而清代诗人金和就在其所作的《儒林外史跋》中,也指出了不少有关书中人物所影射的原型的姓名。这篇流传至今的文章,由于作者与吴家特殊的亲戚关系,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以后又有平步青的《霞外捃屑》等大量清人笔记对《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作了原型的披露,于是吴敬梓笔下的人物的原型面目渐渐地清晰丰满起来,有学者认为,《儒林外史》中不少重要人物的原型都出自芜湖,这足见吴敬梓对芜湖有着不一样的感情。□永森筱铖

新闻推荐

今年安徽省将力促 芜宣高速“四改八”项目开工

本报讯记者从省交通厅获悉,近日,《安徽省2020全年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发布。今年安徽省将力促开工建设芜宣高速改扩...

全椒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