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货变年货 线上加速跑
1月13日,黄山市西溪南镇竦塘村村民正在分装黄牛肉。本报通讯员 杨佳晖 摄
春节临近,一年一度置办年货的时候到了。农村也进入一年来最幸福也最忙碌的时光,通过红红火火的线上“年货节”,臭鳜鱼、黄牛肉、大闸蟹、芡实果……这些农家美味走上了新年的饭桌。
特色“土味”香飘互联网
“现在家里最重要的事就是置办年货啦,已经在网上买了挺多,香肠、锅巴、粉丝、花生糖……质量都蛮不错的。”1月13日,芜湖市民侯琛告诉记者,今年受疫情影响,她经常在网上购买生鲜、腌制品、糕点等,春节快到了,网购更频繁了。侯琛拿出一包炒米糖,笑着说:“这是农户家自制的,朋友买后觉得好,直接把链接‘甩’给了我,味道好得很!”
春节临近,防疫之弦不可松懈,有关专家、机构纷纷呼吁民众减少不必要的出行或聚会,安徽省多地也倡导不举办大规模人群集聚性会议和活动。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不远行、家里蹲”的方式过年,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聚餐,买原料在家做“大餐”,安全又健康。
线上买年货成为流行模式,各电商平台在春节赛道全力奔跑。记者浏览发现,自1月初开始,淘宝、苏宁等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开启“年货节”,随着短视频、直播等广受大众欢迎,抖音、快手等平台也加入“大战”。除了酒水、服装等产品,各地特色农产品被推荐在页面显眼位置。
“欢迎进入直播间,臭鳜鱼是我们黄山的特产,口味很独特,现在3条包邮118元,每条鳜鱼8至9两……”1月14日,在抖音的一个直播间里,画面中央,两个渔户正快速地给鳜鱼去腮清理,右下角的小窗口里,主播不断介绍着。记者点击右下的购物车看到,这样的臭鳜鱼套餐已销售近万份。
随着“80后”逐渐成为家庭和社会消费的“顶梁柱”,“90后”成为消费增长的主力军,他们构成了线上“年货节”消费的主力军。
从哈尔滨寄来的红肠,从西安寄来的凉皮……家住合肥市庐阳区的“90后”侯若冰对各地特色美食如数家珍。“吃特色美食,就得要原产地寄来的,最正宗!”侯若冰说,八九年前,刚开始网购时,很少买食品类产品,一方面,网上的特色美食不多,另一方面,自己也担心有质量问题。“现在网上的美食越来越多了!这不,我不久前刚从‘年货节’上买了点农家自制的香肠,父母很爱吃,说吃到了小时候的味道。我打算再多买一些,过年的时候蒸一蒸就是一道菜,方便又美味。”
村里备货忙出“幸福感”
1月12日,深冬,寒风阵阵,走进黄山市西溪南镇竦塘村小黄牛养殖基地,这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工作间内,十几名农户正忙着清洗、排酸、包装……争分夺秒,没有一句闲话。
“临近春节,这订单一个接着一个,你看,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都在基地义务帮忙!”竦塘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李小云笑着告诉记者,一年忙到头,能挣多少钱,就瞅着这年关时候。“春节时的收入要占全年的五成左右呢!从去年初算起,现在卖了近60头,预计到除夕前后,能卖出去100头。”
每年春节前是农产品生意最红火的时段,这个时期,许多家庭开始订购年货用于款待客人。李小云一边将产品装盒一边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备货比往年更忙,因为疫情,人们更倾向于购买国内产品,线上订单激增。“这几年,产品销售量连年攀升,线上销售已经占总销售量的8成,顾客线上订货,基地安排发货,便捷又安全。”
在明光市古沛镇楼张村,年近五旬的卢淑利是村里的红人,去年,他在明光市商务局和人社局的帮助下当起了主播,在直播间里为乡亲们吆喝带货。“主要卖咱们女山湖里的大闸蟹,也卖毛刀鱼、银鱼、芡实果、土鸡等一些土特产。”卢淑利说,去年一年光大闸蟹就卖了十几万元。
除了直播间,老卢还在微信平台经营了一家微店。他告诉记者,很早以前他就开始在微信上卖水产,积攒了不少女山湖水产的“忠实粉丝”。“咱女山湖水质好,水产自然也好,受欢迎。最近微店里有不少老客户咨询水产价格,为过年做准备呢!”
近年来,朋友圈、小程序、电商平台等逐渐成为农产品上行的渠道,电子商务在安徽省农村快速发展。特别是2017年以来,全省农村产品上行网络销售额连跨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台阶,2019年网销额达到536亿元,同比增长31%,新增农村电商经营主体8100多个,培育年网销额超1000万元农村电商企业272家、年网销额超100万元农村电商品牌436个,“电商企业+基地+合作+农户”模式带动4万多名农村群众实现增收。春节即将来临,正值农产品消费旺季,线上“年货节”纷纷开启,是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好时机。
冷链物流守住“安全线”
线上“年货节”中,农产品的热销是农产品上行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了3975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5倍。
虽然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触网远行”,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目前,部分农产品没有成熟的品质控制标准体系,农产品上行仍面临着标准是否合规、质量是否安全可靠等问题。
对消费者来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放心购买的第一要素。尤其是在消费升级趋势下,人们更偏好于消费高品质的健康食品。如果农产品缺乏品质把控,质量安全难以保障,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省经济研究院宏观部主任窦瑾认为,推动农产品上行,重中之重是要将农副产品变成商品。“当地有关部门应担负起责任,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安全关,整合区域农业资源,统一产品标准、统一生产规范、统一品牌运营,才能在保证品质的同时,提高品牌知名度,让产品持续畅销。”
保证农产品本身的质量还不够,还要保证产品能“高质量”地送达消费者手中。
侯若冰坦言,自己在搜罗美食的道路上,吃过不少亏。“有一次,我在网上买了5斤专门用来烤着吃的红薯,结果快递在路上耽搁时间太长,拿到手时有将近一半红薯已经发霉不能食用。虽然后来找客服协商索赔了,但自此以后,在网上买生鲜产品时,我再也不敢在小店铺买了,以免再遇到这种事儿。”
采访中,一些农村电商负责人也透露,由于缺乏冷链体系,水果、生肉等产品在夏天时不得不停止线上销售。
面对保质期较短的生鲜类产品,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减少农产品流通损耗,保障居民消费安全,尤为重要。去年9月,省政府印发《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改善基础设施,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建设;发展引导资金安排2000万元支持产地冷库、大型消费城市公共配送冷库以及冷链物流信息化等项目建设。对涉农电商企业租用冷冻冷藏相关流通设施设备的,给予租金20%、最高20万元的补助。
“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我建议要在完善产后预冷、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基础设施上多下功夫,减少‘断链’隐患。”窦瑾说。
新闻推荐
合新高铁安徽段计划下月28日开建 合肥将设立八斗、桃花店、新合肥西3个车站
近日,合新高铁安徽段有了最新消息,项目计划12月28日开工建设,合肥将设立八斗、桃花店、新合肥西3个车站。此外,安徽省两...
明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明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