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古徽道 陈家玉

淮河晨刊 2020-11-05 08:46 大字

寒露刚过的时节,我独自踏上了石台县仙寓山的古徽道。走在矢车菊旁,走在露珠旁,走到一个山沟拐弯处,忽然太阳破雾而来、霞光万道,满山苍翠凝碧,远处白墙红顶的民居清晰可见。又行几十步,山道成九十度下降,似倒挂的云梯,左边是乌青青的峭壁,右边山坡上倒卧着一棵棵枯黄的毛竹。竹子都有五六米长,风把它折断后,它的生命便早早地结束了。

仙寓山土地贫瘠,山上少有大树,毛竹挺立独秀,难挡风摧。

顺梯攀爬而下,左瞧悬崖压顶,右看断竹横陈,耳边山风呼呼,不禁心惊惊、腿颤颤。

行路难。难在心动了,且梦比路长。

踩着飘落竹叶的石阶下到谷底,见一位扫山人踟蹰而来,我霎时出了口长气。他清除着路上的落叶和碎石子,捡拾路边的方便面袋、塑料瓶,一级一级地清扫。

古徽道,唐时初建,距今2000多年,穿行在莽莽大山中,细若游丝,好像任何力量都可以让它阻断,也可以让它畅行,就看这种力量是否与古道和谐,是否与大山和谐,甚至是否与自然和谐,哪怕是最微小的力量。

先人们一定领教过这种力量,也敬畏着这种力量。清道光年间(1828年)于道旁立有“输山碑”: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开种,庶免沙土泻流壅塞,斯为尽善。“禁开种”,谓之“输山”。细读碑文,一时间想到了许多。

我是专程到仙寓山农家客居休假的,虽然盘山公路已经通到农家,但是进了大山不爬山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古徽道不就是最值得探访的吗?

仙寓山人家树木笼盖、岩石成障,山上种茶、山下耕田,地瘠田少,生活贫苦。这条位于北纬37度的山脉,呈现着丰富多样的地貌。这里景致虽然犹如人间仙境,却给不了人们想要的生活,古徽道是山里人留下的胜迹,成就了北纬37度圈这个点上的神奇——走出大山。于是,一块一块石板,通向外面的世界。

此刻,我独行在古徽道上,体味着旅人的隐忍和坚韧。当人被环境压迫到快要窒息时,隐忍才能生存;当自己的念想鼓胀得近乎伟大时,坚韧才能生活。我仿佛听到“徽骆驼”的脚步声正踏山而来。

在一个古道平缓处,一块石碑让我稍稍轻松的心又立刻紧张起来。石碑是我所见过最小的,只是石块上刻着“普祭孤魂之墓”,一尺见方,说是碑,其实就是一片石,卑微至尘埃。长途跋涉、奔赴故土的旅人,倒毙在古道上,成了客死异乡的孤魂野鬼,大山成了他的远方,古道成为他的墓志铭。

碑是立于民国丙寅年,也就是1926年,那个时候还有人陈尸古道?!我的心有点痛,悲悯山里的先民,感怀祖辈们的艰辛,感恩眼下的生活。

受祭的孤魂也许化成了鹃鸟,在林梢“苦——、苦——”地叫着。

石台县是安徽省有名的贫困县。近些年,仙寓山的路越修越长,越来越好走。进山旅游,在盘山公路下车,走走古徽道,对“路”便有了更深切的认知。

古徽道上,相隔几公里就有一个亭子,供行人歇脚。

我想,石板铺路、建亭小憩、禁止开种、扫山清障,无非是让路好走些、再好走些。

路,就是从“此”到“彼”的念想;路走通了,心中的灯就亮了。

新闻推荐

石台旅游发出“山水之约”

5月16日下午,“你来游美景石台送‘硒’品”新闻发布会在合肥举行。会上,安徽省石台县发出山水之约,邀请广大旅友赴石台...

石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