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会上主持人讲起了桐城“六尺巷”故事
“检察官说得对,远亲不如近邻,三十多年的邻里关系,总为这事情争吵确实不应该。我们同意达成和解。”
“听了‘六尺巷’的故事颇有感触,我也同意和解方案,愿意达成和解。”
7月30日上午,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蓉城镇芙蓉社区居委会会议室里,一场行政检察监督案件公开听证会正在进行,听证会主持人、池州市检察院副检察长余世斌现场讲起了安徽桐城著名的“六尺巷”故事,争议相对方——申请人和此案第三人闻之均有所悟。经过当天的听证,一起跨越三十多年、讼争五年多的土地行政确权纠纷案最终得到了实质性解决。
一巷之隔的邻居打起了行政官司
这起申请监督案中,曾经是夫妻的刘某和谢某为申请监督人,1988年他们与本案第三人任某先后建房,成为了一巷之隔的邻居。2004年,依任某的申请,青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为任某发放了土地使用权证。2018年9月,刘某、谢某以该局错误地将他们所有的土地使用权登记到任某名下为由,向青阳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一审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刘某、谢某未能提供证据证明青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任某的土地权属登记中存在伪造签名、造假等情况,且为任某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这一行为不存在适用法律、法规错误,亦不存在程序违法,遂驳回刘某、谢某的全部诉讼请求,同时对二人要求重新颁发不动产登记证的诉求亦不予支持。
一审宣判后,刘某、谢某不服提出上诉,池州市中级法院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此后,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亦驳回二人再审申请。刘某、谢某不服生效判决,申请检察机关监督。
检察官多方走访把准争议“脉搏”
受理案件后,池州市检察院承办检察官凌训红经梳理案件材料、多方走访调查后发现,该案表面上看是刘某、谢某对有关行政机关做出的土地行政确认行为不服,但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刘某、谢某与邻居任某对两户宅基地交界处一块不规则梯形隔巷的土地权属有争议。
调查还发现,按照两家与当时的生产队——曹园生产队签订的建房征地协议,生产队将两户宅基地交界处十余平方米的隔巷分别卖给了刘某与任某。2004年,任某申请土地使用权登记,当时的国土部门根据任某的征地协议,将隔巷土地登记在了任某名下。到了2015年,任某利用隔巷对自家厨房进行改造,从而与刘某因相邻权产生矛盾,才导致了本案的发生。
基于本案时间跨度长,涉及纠纷的土地面积不大,申请人和第三人都年事已高,双方邻居原本关系很好,办案过程中,凌训红多次到两家走访,并邀请青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及双方所在社区人员共同做好矛盾化解工作。
4个多小时的听证会促成“多方共赢”
在确定双方均有和解意向后,池州市检察院决定召开公开听证会,以进一步推动矛盾化解。为让听证员更好地了解案情,听证会前,池州市检察院专门安排人民监督员、政协委员、法律专业人士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等听证员一起,现场测量纠纷地块面积,查看纠纷地块建筑物。
听证会上,承办检察官介绍案情、当事人陈述申辩、检察官调查核实、听证员提问评议等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刘老、任老,你们有没有听过‘六尺巷’的故事……”听证会过程中,作为主持人的余世斌即兴讲起了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的安徽桐城“六尺巷”故事。该故事讲的是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劝解家人退让三尺宅基,邻居深受感动也退让了三尺宅基,从而产生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讲这个流传极广的故事,是想劝解双方邻里之间要以和为贵,在争取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适当顾及邻里关系。”余世斌说。
六尺巷的故事让有关各方深有触动。经过4个多小时的公开听证、耐心劝说和利弊分析,申请人刘某、谢某与第三人任某均愿意和解。在检察官及听证员的见证下,双方签订了《和解协议》,均分争议地块使用权,青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则同意按双方确认的土地界址更正登记。申请人刘某、谢某特地向承办检察官表示感谢,并承诺息诉罢访,与任某和睦相处。
听证员沈干文表示,这场听证会收获满满,不但化解了申请人与行政机关的矛盾,也化解了申请人与第三人多年的“积怨”,修复了社会关系,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政和,可以说是“多方共赢”。吴贻伙刘晨
新闻推荐
朱蔓妮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3月20日春分时节,是各种春种作物播种、种植的大忙季节,可谓“春‘分’得意,农...
青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青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