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翠儒与“天吉长酒坊” ◎胡亚军
[摘要]◎胡亚军
胡翠儒(公元1875年——1946年),字“克仁”,号“翠儒”。原亳县(现亳州市谯城区)涡北“三里河”村人。他是我的祖父。青年时代,曾参加过清朝的地方科举考试,是当地知名的“秀才”。他早年办过私塾,后在亳县北关开酒坊(即“天吉长酒坊”)。据家父胡杏桥(当地书画名家)和长我20岁的堂兄胡亚光(亳县解放后最早的县文化馆馆长)生前介绍,祖父胡翠儒一生乐善好施,诚信待人。他治家严,家风正,虽然办着酒坊,自己却从不酗酒,不赌博,不干缺德事,也从不虐待酿酒工人。他开酒坊赚了钱,不是用来吃喝玩乐,独自享受,也没有用于置房买地,扩大家产,而是用在了培养后代,资助子孙晚辈求学上。他培养我的伯父胡云桥考上了北京大学,培养我父亲先后考取了河南省艺校和上海美专。在他的资助下,我的三位堂兄也都学业有成,参加了革命工作,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介绍胡翠儒其人,就不能不提及他创办“天吉长酒坊”之事。早在明朝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曹操后裔曹家福在家乡亳县涡河北岸的一片滩头阔地上,开办了“永昌酒号”,专烧红高粱酒。到了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胡翠儒在“永昌酒号”(当时位于亳县估衣街北头路西)院内扩建窖池,创办了“天吉长酒坊”。秋季用当年的新粮(小麦、豌豆等)采曲,初冬用红高粱、菊花心曲,再加上从云南购进的地产药材“三七”入窖,酝酿九九八十一天起窖。分层蒸烧高粱大曲酒,摘头去尾,取极品酒为“云三七”——金不换。那时的老窖酒池延续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现已成为地下宝藏和历史文物。正是这些地穴式曲酒发酵池,奠定了当今“金不换”生态原浆酒的基础。
胡翠儒去世后,“天吉长酒坊”先后由周若仙和张晓岚接续经营、掌管,一直延续到亳县解放。在“永昌酒号”、“天吉长酒坊”的基础上,人民政府投资建立了当地第一家酿酒企业——地方国营亳县酒厂。“金不换酒”继承的“天吉长酒坊”的传统酿酒技艺和菊花心曲制作技艺已荣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胡翠儒在“永昌酒号”院内扩建的那些窖池,也被后人誉为“晚清酿酒第一窖”,被安徽省人民政府于2012年7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市财政局了解到,今年前5个月,亳州市共通过“一卡通”打卡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24大项50小项,补贴资金达8.9...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