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没回家

新安晚报 2021-02-19 10:07 大字

□南京刘少勤

我在南京是有房有家的。没回家,是没回桐城老家,没回老母亲住的老宅。

今年春节不回老家的大有人在。该死的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又挥之不去,春节前又开始闹腾。疫情搅动人心,但没扰乱人心,很多人纷纷响应政府号召,选择就地过年。于是,今年的春节在人们记忆深处留下了烙印,视频拜年,微信红包,快递新年礼物,都成了时尚。那些平日刚强的汉子和矜持的女子,对着手机屏幕给远方亲人磕头,那一声声悲怆哽咽的“爹、娘”,撞人心房……

几十年来,我一直认为出生的地方是家,父母亲住的屋子是家,有父母亲气息的地方是家。父亲走了之后,我更加倔强地认为,娘所在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母亲老了,不肯也无法远行,长年呆在老屋里。17岁时,她从庄子不远处有柏油马路、有汽车喇叭声的乡镇边上一富庶人家,远嫁到父亲所在的山旮旯里。爷爷是私塾先生,父亲是平常的庄稼汉子,无法想象母亲当时是想跟着爷爷学《四书》《五经》,还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母亲到刘家后就被另立门户,分了两间难避风雨的茅草屋。几十年里,草屋几经修建,从两间到三间四间,从草房到瓦房平房,前些年三哥在原址新建一栋楼房,另加两间大瓦房。大瓦房是特地为母亲盖的,这房几十年的前身,就是那茅草屋,母亲曾经的新房。这房是母亲的家,当然也是我们的家。

对于家的渴望和眷恋,古往今来的诗词歌曲表达得酣畅,我木讷,有自己简单朴素的理解。我是老巴子,从小体弱,甚得偏爱,但父母对我教导最多的,就是早日离开家,到外面闯荡天地。父亲总是不择时机地教我各种生活常识和劳动技能。十七八岁时,我当兵。当肥大的军装像戏袍一样罩在我豆芽菜般的身上,母亲泣不成声。出发时父亲帮我提着背包,鞭炮声没掩盖住他“出门后不要回头,这里以后没你的家”的祝福。顺了父母的意,我一口气当了三十年的兵。老家的房子,分家时哥嫂们执意给我两大间,我没要片瓦寸土。但我始终认为那里有我的家,不,那里是我的家。那些年,先是驻守边防,后是东南西北地奔跑,家在思念中,亲人在梦里。平日,除了吼些铿锵的军歌,我一个糙男竟然爱哼缠绵的《烛光里的妈妈》,而且会哼出泪花。那时,回家过春节是稀罕事,父亲说“一家不圆万家圆”,他自豪着呢。逢休假回家,我很少走亲访友,我最喜欢装模作样地扛着锄头,带着大黄狗,跟着父亲去田间地头,帮他点支香烟,听他说些家长里短。那时光,我很惬意。看着儿子和狗都这么顺从,我想父亲也会幸福。前几年,岳母、父亲和岳父都先后离开了。患病的日子里,我少有床头侍奉。忠孝难两全,说得有理,但也无情。现在,四位长辈只剩年迈的老母亲了,我已不是人婿,如果有一天再不为人子,那将多么痛苦。

前年转业了,工作之余终于有了宽松时间。将母亲接来南京,我和爱人用心侍候,但每次都是日子不长,她就吵着要回家。要不说家里哥嫂们会照顾得更好,要不说想家里的老黄狗了。老小孩,你不得不依。后来我索性买了辆车,方便回家看望,一踩油门,两三个小时就能看到母亲。到家后,我很少外出。老屋是母亲的天地,也是我的港湾。

春节没回家,哥嫂们叮嘱,母亲有他们照顾,让我放心。

春节没回家,我很多时间都在书房和工作岗位,品着寡淡的年味,嚼着人生百味。

春节没回家,母亲少不了唠叨,她不知道什么是新冠疫情,不知道什么叫“非必要,不离宁”,只知道过年团聚天经地义。那天跟母亲视频,她状态不太好,老黄狗凑进镜头,用身子蹭着老主人,用浑浊的眼睛盯着我,“汪汪”几声低吼。

新闻推荐

《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将播 难度赛制均升级

记者获悉,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将于1月23日起开播。据节目组介绍,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的制作理念,以地名知识为载...

桐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桐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