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传统文化成为“网红”的启示

齐鲁晚报 2018-01-31 16:33 大字

□袁跃兴

刚刚过去的一年,传统文化热席卷影视、综艺、图书出版、教育等行业,以传统文化为题材和内容的多种文化艺术样式不断涌现,这样的热度一直延续到今年。针对这样的文化现象,有文化媒体评论说:“诗词、非遗、文物,传统文化成最大‘网红\’。”

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央视播出,以超出预期的热度迅速在电视屏幕和社交网络上走红,为“传统文化热”开了一个好头。央视推出《中国诗词大会》,就是“希望人们在喧闹的娱乐性综艺之后能回归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回归诗歌的国度”。随之而来的是,荧屏上出现持续的传统诗词文化热,比如东方卫视的《诗书中华》、浙江卫视的《向上吧!诗词》、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等,还有从诗词拓展到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朗读者》《阅读·阅美》……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被誉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

同时,《百心百匠》《寻找手艺》《了不起的匠人》等旨在弘扬工匠文化、工匠精神的纪录片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们以创新的形式记录了漆器、蜀锦、古纸等东方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为非遗注入匠心传承的内涵。《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匠人与设计师”,开始打造贴合内容的手工艺产品,消费者借助视频播放平台的“边看边买”功能,可以随时购买匠人手作产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网络直播、全景VR展示、H5传播、无人机航拍等移动端传播渠道和新兴方式,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向大众展示非遗“传统活化,设计转化,生活美化”的传承之路。

原本藏在博物馆以“高冷”面目示人的历史文物,时下也通过电视文化的形式,借助新技术,增加时尚文化元素,从而走出博物馆,走向大众。这些文物类影视作品也成了“爆款”。央视播出的《国家宝藏》节目带来了九大国家级博物馆(院)的“国宝秀”,成为社交网络的热点话题。而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也在电视荧屏上再掀文化遗产热。《如果国宝会说话》每集介绍一件主要文物,还配有其他辅助文物。所选文物,力求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对文明进程具有推进或改变作用的文物,在中华文明形成与传扬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能反映生产力水平、人民创造力、时代精神、文化传统的文物,让拍摄的这些文物成为从物质文明史角度出发的中华文明的视频索引。这些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电视节目,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历史生长的脉络和痕迹,从而更好地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找寻到通向未来的文明路径。

为什么传统文化成了当下最大的“网红”?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存留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这源于我们不能割舍的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热爱,源于我们的心灵中仍然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薪火。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历史的情愫。对于我们的民族来说,对于我们个体生命来说,都无法割断与历史的联系。文化传统,或可说是一部古籍经典,或可说是一处历史遗迹,或可说是一件文物,也可说是历代圣贤名哲的思想……它们让我们有了历史的记忆,让我们可以窥见遥远、悠久的历史的面孔。历史文化给予我们的是一种传统,失却传统,我们不仅变得茫然无措、孤独无助,而且会最终变成失去根基的散乱的个体生命。传统文化,使零散、疏离的我们具有了集体经验、共同情感和文化认同。

探究传统文化热,其中有文化媒体传播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异常丰厚的内蕴,我们在传统文化这座“金矿”中,挖掘出了丰富的文化“矿藏”。无论是古诗词热,还是文化遗产热,或者是历史文物热,它们都是通过不同的文化艺术样式来解读历史、解读传统、解读经典,这给予我们丰富的历史想象,激起了我们对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使我们感受到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担负着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

新闻推荐

关注狗年春晚 成龙被曝将五度上春晚 携群星合唱《中国》

成龙曾参加2017年等四届央视春晚随着狗年春晚的临近,将在除夕之夜登上春晚的明星陆续曝光。早前周杰伦被曝再次登上春晚,随后被妻子昆凌证实一家人将在北京过春节。昨日,有媒体报道成龙也将五度登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