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小龙虾带富一方百姓 ——资阳市雁江区锦团小龙虾养殖协会创新发展纪实

四川科技报 2017-09-08 08:06 大字

[摘要]——资阳市雁江区锦团小龙虾养殖协会创新发展纪实

年产值2000万元,会员人均年收入16000元……资阳市雁江区锦团小龙虾养殖协会成立于2014年,协会采取“党支部+协会+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实施“六统一”,探索出“虾稻共作”锦团模式,辐射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2017年2月,该协会被四川省科协评为“2016年度科普惠农优秀农技协”。其养殖基地相继被评为资阳市科协、雁江区科协“科普示范基地”。2016年,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王波被省、市科协评为“优秀乡土人才”,被祥符镇党委政府评为“科技致富带头人”。

8月30日,记者深入资阳市雁江区锦团小龙虾养殖协会,了解了协会创新发展的“来龙去脉”。

“土”“洋”专家携手

成就小龙虾养殖协会

2007年,在外打工的王波与妻子回到老家资阳市雁江区祥符镇团碑村,租了几十亩水田,开启养虾之路。王波在单打独闹中养殖小龙虾小有成就,成了当地百姓心中的“龙虾大王”、“土”专家。

湖北随州人沈红春,在当地养殖小龙虾7年多,探索出了一套科学养殖小龙虾的技术,成为闻名省内外的龙虾养殖专家。2013年,沈红春受聘到资阳市雁江区曾家坝一小龙虾养殖场当技术总监。通过沈红春的科学指导,该养殖场在短时间内产值大增。沈红春也被当地百姓誉为小龙虾养殖“洋”专家。

在2013年雁江区组织的优秀青年骨干农民培训活动中,王波与沈红春相识。由于二人都热爱小龙虾养殖,为了做大做强小龙虾养殖产业,便萌生了携手成立小龙虾养殖协会。在资阳市、雁江区科协的关心指导下,“资阳市雁江区锦团小龙虾养殖协会”于2014年3月正式成立。

“虾稻共作”模式

为产业扶贫提供科技支撑

资阳市雁江区锦团小龙虾养殖协会成立后,在王波、沈红春强强联手下,在市、区科协及科研单位的支持下,成功探索出“虾稻共作”锦团模式,为产业扶贫提供了科技支撑。

据了解,“虾稻共作”属于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具体地说,就是每年的八月至九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九到十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的四月中旬到五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五月底六月初整田、插秧,八九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的过程。

“虾稻共作”锦团模式是在“虾稻连作”基础上发展而来,变过去“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延长了小龙虾在稻田的生长期,实现一季双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养殖产量和效益。不仅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产出量,而且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谈到“虾稻共作”锦团模式的好处,王波、沈红春如数家珍,一是节约稻田劳力的生产支出,每亩可节约农药、化肥及劳动力成本约50元。二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施“虾稻共作”锦团模式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促进了有机肥和微生物制剂的使用,不仅增加土壤有机物的含量、增强土壤肥力,而且减少了农业的面污染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小龙虾能吞食水稻害虫——钉螺,是农村清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祥符镇是国家血吸虫病的重要疫区之一,引进小龙虾养殖,有利于血吸虫病的防治。四是通过“虾稻共作”模式种出的大米,具有香、软、糯、亮等特征,口感好、价格高。五是能提升小龙虾品质,价格也随之上升。去年每公斤小龙虾售价70元,今年卖到90元/公斤,还不愁销路。同时,稻田通过“虾稻共作”,虾和水稻的品质及经济效益提高一至两倍,生态效果显著。

协会党支部

成脱贫攻坚政治基石

“在协会的发展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及市、区科协对协会的关心支持非常大。”王波介绍说,资阳市科协、雁江区科协联系协调妇联、环保、旅游等单位,在政策、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协会大力支持。为加强协会科普信息化建设,市、区科协在协会养殖基地设立了6块小龙虾科普宣传栏,建立了科普e站,打通农村科普信息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资阳市科协主席丁吉俐今年多次到该协会指导工作,不仅在政策、技术、人才、资金上给予支持,而且在政治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雁江区科协主席李无限向记者说道。

当天就在记者采访时,祥符镇党委书记严莲、镇长陈张又到小龙虾养殖基地了解协会近期的发展情况。严莲希望该协会加强党组织建设,起好示范作用,带动周边贫困户致富奔康。

为此,该协会在各级党委的指导下,于今年3月成立了“中共资阳市雁江区锦团小龙虾养殖协会党支部”,建立建全了《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内组织生活纪律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和党性分析制度》《谈心谈话制度》等制度。协会党支部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党日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协会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积极性,大家撸起袖子干劲十足。

协会党支部的成立和“虾稻共作”锦团模式,让协会自身发展壮大及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有了底气和能力。协会采取“党支部+协会+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实施“六统一”(统一苗种,统一标准的养殖技术,统一培训,统一销售,统一商标,统一价格),将分散的合作社和种养户组织起来,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据了解,该协会现流转土地2000余亩,年产值2000万元,有会员180户,会员人均年收入16000元,增收5000元。祥符镇团碑村二社村民方菊花,在协会的扶持下由原来的10亩虾稻养殖发展到60多亩,不仅购买了面包车,去年还在城里买了房。40岁的严水林,在协会帮助下,优先流转贫困户农田30亩,娴熟掌握了“虾稻共作”锦团模式技术,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小龙虾王”。

王波告诉记者,协会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要求会员优先流转无劳动力贫困户的田地,优先满足贫困户在协会养殖基地打工,全力扶持有一定劳动力的贫困户加入协会,在虾苗、技术、资金、病虫防治、销售等环节全程帮扶。同时,协会每月专门为贫困户免费培训及技术指导30余人次。2016年,协会开展技术培训7次,受训1500人次,免费发放技术资料2300份,培育科技示范户110户。

农民夜校

成贫困户“加油站”

“近日协会召开了党支部会议,研究成立‘锦团小龙虾养殖协会农民夜校\’、建协会农民文化小广场、帮扶贫困户土特农产品交易以及规划协会未来发展。”王波告诉记者,成立农民夜校,是要把农民从“牌桌上”请到“课桌上”来,为他们宣讲惠民政策、培训脱贫致富技能、谋划创业项目、引领文明新风。协会农民文化小广场既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又为农民夜校提供主要场地,同时也为贫困户提供土鸡、土鸭、新鲜蔬菜等土特农产品交易的场所,并免费提供午餐。“市区科协将在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全力支持锦团小龙虾养殖协会成立农民夜校。”丁吉俐表示。

谈到协会未来打算,王波表示,将继续发挥协会党支部先锋模范作用,办好农民夜校,通过为贫困户“六个优先”(优先流转土地、优先提供打工、优先供应优质虾苗、优先提供养殖技术及培训、优先提供病害防治服务、优先销售),为脱贫攻坚作出新贡献;进一步做大做强协会,打出打响“祥符锦团”的品牌(协会注册商标“祥符锦团”已提交国家工商总局审核),做好生态虾、生态大米的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延长产业链,农旅结合,发展钓虾赏莲乡村旅游,举办龙虾节、莲花节等。

“锦团小龙虾养殖协会是资阳市农技协的优秀代表,像这样的协会在当地还有很多。他们不忘初心,扎根农村,拿起科技绣花针,为资阳市脱贫攻坚,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丁吉俐说道。

(本报记者 张跃明)

新闻推荐

资阳市群团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本报讯(记者杨佳鹭)9月6日,四川省群团改革工作督查调研(资阳)座谈汇报会召开,听取资阳市群团改革工作推进情况汇报。省妇联主席吴旭,市委常委、秘书长周燕出席会议。在听取资阳市群团改革总体情况的汇报...

资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