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那棵米枣树
绘图/任成□李建根
要不是第一次吃到它结的果实,我怕早忘了长在老家土坡上的那棵米枣树了。
周末给家里打电话,母亲说她在老家。一问,原来她因脚痛回去拔火罐。再问,成都也有拔火罐的还跑那么远?她才说脚绊倒了,痛了半个多月不见好,听说镇上拔罐的师傅能扎出淤血,便叫父亲把她送去了。我告诉她现在拔罐都不扎针了,那样不卫生。她说老家人都是那样的。
前几次通话母亲从没提过此事,挂了电话,我不放心。记忆里母亲历来对自己的事不上心,有时生病也忍着。曾觉得她是担心花钱,几次请她来资阳,她总有理由拒绝。我赶紧再打个电话给她,说下午有时间,回去接她来检查一下。这次她爽快答应了。
接到母亲的时候,父亲已将她送到镇上。我停下车,只见母亲提着两包东西往车上放。到了资阳,直接去医院检查、拍片。医生说骨头没有问题,是软组织拉伤,吃点药就行。一听没事,母亲赶紧示意我出去。她说药就算了,上次她手痛买的药都还没吃完。我坚持听医生的,要对症下药,她才妥协。
晚饭时,回想起母亲说手痛的事,我才注意到她右手臂下有个疤,足足有四五厘米长,黑色的疤痕,四周泛着红。母亲说,她炒菜的时候,小侄女跑进厨房,因怕孩子摔倒,她去扶,结果被锅边烫了。本来伤快愈合了,但侄女随奶奶,出门就要抱,母亲没办法,就这样,她的伤好了又裂,反复几次。母亲说得平静,但那画面感不由得在我脑海里展开,有声响、有痛感。
吃完饭便回到我的住处。在资阳几个年头,这还是母亲第一次来这里。进屋四处看了看,她说一楼是方便,住久了怕不好。我说还好,这里夏天凉快。我在桌前翻着书,母亲把下午放在车上的两包东西拿了进来。“尝尝看。”她打开一包,取出一把枣。枣好小啊,它们最大的也没我拇指大,没一节指拇长。我第一感觉,母亲又在哪里捡了便宜货。那几颗枣静静地躺在桌上,对我毫无吸引力,只是它们颜色很匀称,都是深褐色,在黑色桌面的映衬下锃亮锃亮的。
随便聊了一会,又从孩子说到房子。母亲说弟弟在成都买了一套房,压力有点大,平时都是她带着侄女,他们好挣钱还房贷。这点,我理解母亲。见我点头,母亲又说:“你还是把房子装了早点搬进去。差钱的话,我和你爸还有点,你先拿去。”我赶紧说,主要是之前忙,钱你们留着。
没想到母亲突然说起这一茬,我只好拿起两个枣在手里转。母亲以为我嫌枣没洗而不吃。“尝尝看。”她拿起几个枣去洗了之后又给我。禁不住她劝,我挑了一个。一口下去,“咔滋”一声,一股纯纯的甜味从舌尖游向喉咙,一阵特有的枣香钻进鼻腔。我接连吃了几个,边回味边问在哪里买的。母亲笑了,她说:“这枣还是你种的树结的。”
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经她提醒才想起来。那时土地还很珍贵,果树一般只种在房前屋后或荒坡上。一次我到山上看到一片半人高的野枣树长在碎石中,便回家央求着母亲挖一棵回来。邻居听了直摆手,说那些树不结枣也不成材,栽了占地方。
过了几天,母亲拿上锄头带着我来到那片枣树前,让我挑一棵。我总是指着粗一点的。母亲也不急,说选树要选直的,再大的树长不伸展也不行,让我再选。最后终于找到一棵直的,却夹在枣丛中间。母亲不顾枣刺刺人,挥着锄头在石头中挖了好一阵,才把那棵树给搬出来。回到家,母亲又和我一起挖坑,把树种在了屋后的土坡上。那时我并没有多大力气,可母亲总说那是我选种的,她只是负责给树挪了个窝。
没想到过了二十多年,那棵“长不成材”的树竟然结出满树的枣来。按品种分,这些枣不同于个长口感泡胀的传统四川青枣,后来我才知道,它们正是我在西柏坡太行山上看到的那种漫山的米枣,小而坚实。
“那枣树长好大了,有多高?”我有点小兴奋,像是突然回忆起失联多年的朋友,想从母亲口中多知道点它的情况。母亲说那树已有碗口粗,五六米高,依然笔直。
次日我要上班,母亲怕影响我,住了一晚便执意回去。走的时候,她说两包枣一包新鲜的,一包半干的,让我捡好。我纳闷,一棵树上的果,怎么有干的有湿的?晚上,我打电话给父亲,问母亲到家了没,顺便问了枣的事。父亲半晌没回话,末了,他说:“干点的是你妈上次回去打的,脚就是打枣绊伤的。”
听我半天没讲话,父亲便挂了。我还拿着电话,开始回想起母亲的话来。原来,在母亲的世界里,她会直白地跟我讲一些事,也始终善于隐藏一些事。就像她会很直白地告诉我,什么样的树值得选、值得栽。隐藏着,树成不成材是靠种出来的;隐藏着,一直以来她默默地对枣树的浇灌与呵护。当枣树怡然成材的那天,她却像我第一眼见到的那米枣一样,将厚实的滋味深深藏在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外表下。
后来吃过很多水果,我还是觉得母亲带来的那两包米枣味最美。长在老家土坡上的那棵米枣树,让我再也忘不了。
新闻推荐
消防员摘下巨型马蜂窝。本报讯(潘春宏肖韩)夏季是马蜂伤人事件多发的季节,且不少马蜂喜欢在居民家中筑巢安家,极易引起群众恐慌。9月3日下午,资阳市马鞍路特勤消防中队官兵根据工作安排,赶赴雁江区丰裕...
资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