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人生一舞台——记资阳河川剧艺术传承人曾循

内江日报 2017-05-13 06:46 大字

今之沱江,又称资水;泸州,古名江阳,“资阳河”即指资水及其支流汇于江阳之河流。在这一流域自发形成的独特川剧艺术风格,被称为“资阳河川剧艺术”。从清嘉庆初到现在,资阳河流派经过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川剧四大流派之一,2011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世纪五十年代,内江市川剧团招收了几十名川剧学员,他们在资阳河川剧艺术的传承、发展、振兴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曾循就是其中一位。

◇全媒体记者李静文/图

少年开启梨园路

曾循今年72岁,她于1958年进入市川剧团,“那时候我还没满13岁,正是开启学艺生涯的好时候。”曾循说,自己算得上梨园世家出身,父亲是剧团乐队的一员,她从小耳濡目染,学习川剧也就更得心应手。

跟曾循同一批进入川剧团的有五十多人,在这批学员中,曾循算是比较拔尖的,“进入剧团之后,我勤奋好学,三个月后就主演《穆桂英打雁》,我是同批学员里最先扮演主角的。”

每天早上五点多,天色还没亮,戏剧团的学员们就得起来练习基本功。“学戏曲不光要练形体,唱念做打更是一样不能少,每一项基本功的练习都十分辛苦。”曾循勤学苦练,一年后开始跟团学习、表演,近到内江各个区县,远至重庆、北京,参演了《女驸马》《刀马旦》等数十个剧目,青衣、花旦、闺门旦等多种角色都有尝试,因演技精湛,慢慢地在剧团小有名气。

35岁时,曾循开始寻求角色转变,从饰演花旦变为饰演老旦。“这是一个跳跃性非常大的转变,两者的武功、唱腔等都不一样,要付出许多艰辛。”曾循告诉记者,大约花了一年时间,她才慢慢适应了角色的转变。

戏剧生涯苦与乐

戏剧圈子有句俗语:“男怕《夜奔》,女怕《思凡》。”因这两部戏中一大段戏都只有主角一个人在台上,非常考验唱做功夫。曾循告诉记者,这样的戏却是她的拿手戏,现在年纪大了,她正在着手将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在川剧团多年,曾循因为训练吃过不少苦,很多时候受伤了也要坚持演出。有一年为了去成都参加比赛,特意排了个折子戏,苦练多天,结果临到演出前两天把脚扭伤了。“当时打着石膏跛着脚去成都,人家看见我都开玩笑说我精神头还不错!”结果,就在那次比赛中,曾循凭借苦心排练的折子戏拿到了奖项,“付出总会有收获的。”她说。

演技精湛,戏路也宽,这是大家对曾循的评价。凭借多年辛苦的奋斗,曾循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以评职称了,这却让曾循为难了,自己没读过什么书,而评职称要写大篇幅的文章,如何是好?曾循便将自己从艺多年的感受一一写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获得了大家赞扬,最终她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

曾循50岁之际,川剧团因为不景气而解散,以后不能唱戏了,大家一时有点不适应,于是约定组建了一个川剧玩友班,每个礼拜凑一块儿唱两曲,提高唱功之余也可打发时间。

数年后,市川剧团恢复,需要经常开展演出,曾循被邀请回川剧团当老师,“现在我常常帮年轻演员排戏、训练。”《春花走雪》《拾玉镯》《思凡》等戏剧是常排练的曲目。

将川剧艺术传承下去

除了给学生排戏,曾循已经很久没有上台表演了。直到5月9日,她参加了庆祝振兴川剧35周年暨2017“锦绣四川·好戏连台”四川省优秀文艺作品演出活动,饰演的是《百岁挂帅》中的佘太君,她行云流水般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喝彩,在旁人看来,这位老戏骨身体依然很硬朗,然而演出结束后,她走向后台,腿却是一瘸一拐的。曾循向记者透露,当天,她其实是带病演出,“股骨摔断了,走路撑不起。”

曾循说,这也许是她最后一次正式演出,“我年纪大了,以后可能不会上台演出了。”不过对于热爱戏剧的曾循来说,川剧已经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里,只要剧团有需要,她都会回来帮年轻演员排戏,将资阳河川剧艺术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认真履行职责全力服务项目——市城乡规划管理局“转作风、提效能、重执行、守规矩”专题学习讨论取得实效

在天立旗舰(国际)学校选址时,市城乡规划管理局采用无人机航拍。工作人员在娇子大道一地段解决规划和建设不符的问题。□本报记者陈元根最近两个多月来,在市政府系统“转作风、提效能、重执行...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