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胡家文年的冬至我们和梅梅来到她的老家杨柳场杨柳场也

资阳日报 2016-01-08 21:57 大字

□ 胡家文

2015年的冬至,我们和梅梅来到她的老家杨柳场。

杨柳场也叫黄添湾。小时候听爷爷说,好像是出过一名叫黄添的秀才而得名。虽然老家离杨柳场不远,从小一直都想去看看杨柳场那几棵大得要几个人才能合抱的黄葛树,却总是机不投缘没能去成。

我们在公路边罗华太烈士纪念碑前空地停了车。罗华太烈士是以前黄添乡罗家沟人,32111钻井队工人。1966年6月22日凌晨1时,四川合江的油气井发生放喷管线破裂,井场瞬间变成一片火海,正在作业的罗华太和几位工友当场殉职。“世界上最珍贵的是太阳,人最需要的是毛泽东思想。我们应该像雷锋、王杰一样,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把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进行到底。”24岁的罗华太生前写下的这段日记,在当时非常有名。

我们从纪念碑旁边的小道往老街走。最先吸引我的是高高的树枝上吊着几个绿绿的“八月瓜”,然后是路的尽头那一棵很古老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的黄葛树。小路的下面是杨柳小学,据说兴建于1941年。一群孩子在后操场里玩游戏,那快乐的氛围让我瞬间回到童年。

下了石阶就到了杨柳场的老街中部。老茶馆、茶客、阳光、陈旧的店铺,让人恍惚回到旧时光。老街中间有一棵古老的黄葛树,正惊叹间,梅梅一句“这里以前有个老戏台,可惜早拆了。”让我深感遗憾。那可是很有历史渊源的老戏台——黄添湾关帝庙万年戏台。川剧资阳河兴盛时期,资阳的致和班、笙泰班、龙盛班、玉清班、玉明班都在这个戏台唱过戏。早年戏楼的横楣上,还存留有嘉庆“甲戍年金玉班”和“已卯年雁江金玉班”演出后的留言墨迹。承载了黄添湾历史文化的关帝庙万年戏台没了,只剩下古老的黄葛树使劲地把枝叶伸向天空。

老戏台遗址旁边有间矮小的铺面,街沿上挂着一大串刷把,两位老人坐门前木凳上拉着家常。梅梅说以前这里是个油坊,油菜籽出来就拿到这里来榨清油。对于刷把,我印象很深。小时候我们用刷把洗锅刷灶,很适用。还有个作用就是治“发饭疯”。在农村里,小孩子吃饭时哭闹被称为“发饭疯”,每到此时家里大人就会拿个筲箕盖着小孩子的头,用刷把敲打筲箕,每敲打一下就问一声:“还哭不哭?还闹不闹?”直到孩子回答:“不哭了,不闹了”方才停止。

老街不长,我们很快便走到街尾往回走。

在老街转弯处,一家店铺门口立着烤酒的土灶。记得小时候,附近的小酒厂烤出的高粱酒很受人的喜爱。乡下每隔几天就有人挑着一担酒,看到哪家大门敞开着就吆喝“打酒哦,打高粱酒哦。”那时的高粱酒,确确实实是高粱酒,卖酒人走过,一路酒香,引得我们这一群小屁孩跟着跑好远。

烤酒铺对面,是一家弹棉絮的店。弹花匠,印象里都是男子,而且是那种不修边幅浑身是棉花、灰尘的男子。而这个店铺里,一个三十来岁,戴着口罩、帽子,身材苗条、面容姣好的女子很娴熟地弹着棉花。这就是传说中的“西施弹花匠”?

弹棉花店旁边,有一家收了货摊却还开着门的杂货铺。一位年龄很大的老婆婆坐在门口圈椅上晒太阳打瞌睡,双眼微闭一脸安祥,双手交互插在袖筒中,双脚放在一条方凳的横条上,腿下放着一个烘笼。烘笼是竹编外壳,内里是瓦钵,瓦钵里放上火炭,上面再铺上一层草木灰,热度能保持差不多半天。小时候,邻家那些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娘,总喜欢在寒冬里用烘笼取暖。每次见到我小手冻得通红,就会让我把手伸进围裙下的烘笼“烤热和”。

从老街右转来到一条小街,不长的街道尽头是一棵古老的黄葛树,长得枝繁叶茂。街边放着一个木制小圆桌,做工精美扎实,古朴而有味道。几个女人在街边晒着太阳打着麻将,俏皮的言语以及毫无顾忌的笑声融进阳光,碎落一地。

不知觉中,小小的杨柳场竟已逛完,我还沉浸在一路的阳光、老树、笑声编织的安宁悠然里,久久回味,挥之不散。

新闻推荐

资阳市商务局资阳市财政局关于发放2015年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资金的公告

各车主(单位):根据财政部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度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用于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公路甩挂运输试点老旧汽车报废更新项目申请指南的通知...

资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