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资阳知识青年为国参军——回顾抗战后期资阳知识青年参军概况
■ 周叔勋 本报记者 张方金 范宇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是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后方,是补充兵源的主要供给地。兵源从何处来呢?在抗战前期,主要靠抓壮丁,但在校学生是不会被抓去当壮丁的。因此,在学校中出现了不少“十六七岁读高小,二十岁左右读初中”的怪现象。但到抗战后期,情况逐渐变化,投笔从戎,抗日救亡,渐渐成为许多青年学生的迫切心愿和无上光荣。
在资阳,先后有五批知识青年自愿报名从军(主要是在校学生),并曾一度掀起从军热潮。
投笔换戎装 远征去印度
1943年,武汉大学(校址迁乐山)、金陵大学(校址迁成都)和四川大学等校,参加远征军的几批大学生途经资阳时,或下车小憩进食,或进城住宿过夜,资阳城区各中小学都组织学生整队前往迎送。大学生投笔从戎,远征抗日的荣耀,在资阳群众和学生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旧观念逐渐得到改变。
1944年初,资阳开始动员在校中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远征军。资阳最早参加远征军的两批学生,分别于1944年春季和秋季入伍,共计20余人。
资阳第一、二批参加远征军的人数虽然不多,他们却是名副其实的抗日远征军。这两批同学入伍不久,很快就从四川乘飞机到达印度,后来部分编入装甲兵团,经过短期训练,便开赴前线,直接参加对日作战。
前线大溃败 学生心如焚
从1944年3月开始,日寇为了打通从北京到广州和南宁的大陆交通线,对国民党战场连续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又一次大溃败。在短短几个月中,日寇占领了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的大部分。至11月,日寇逼近贵州,战争形势一天比一天吃紧。资阳的学生得知消息后再也坐不住了,无法安心读书,常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谈论抗战形势。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同学们眼看抗战形势日益吃紧,心急如焚,热血沸腾,为了抗日救亡,又一批同学报名参加远征军。至11月底,全县各中学自愿报名的同学已超过100人,实际选送入伍50余人。
这是资阳的学生第三批参加远征军,他们抵达荣昌后,编入远征军教导第三团(一说教导第一团)。随后给他们发了新的棉军装,全身蓝灰色。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成为远征军,没有开赴前线抗日,而是长驻荣昌进行军训。1945年春,被送到璧山编入青年军201师。
独山被侵占 从军掀高潮
1944年12月2日,贵州独山失守,四川受到威胁。这一消息传到资阳,犹如晴空霹雳,同学们焦急万分,深深感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与此同时,在城区和乡镇,在学校内外通过壁报、板报、开会动员和街头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知识青年从军抗日,从而在资阳城乡各中学逐渐掀起从军热潮。
12月19日晚,日寇飞机轰炸资阳县城,投下小型炸弹300颗左右,大多数落在县男中、县女中、简师校和简师附小的校园里。炸弹多数没有爆炸,未造成大的伤亡,但却增加了同学们对日寇的憎恨,更加坚定了他们从军抗日的决心。这将资阳城乡各中学的从军热潮,进一步推向高峰。
在这次从军热潮中,全县报名的知识青年共300余人,其中在校学生占到90%以上,实际选送入伍人数约150人,先后分为两批入伍,即资阳第四批和第五批从军的知识青年。
第四批于1944年12月底入伍,共计80多人,第五批于1945年2月入伍,共计60余人。两次入伍都是走的水路,从东门外河边上船,顺流而下,经过资阳境内的南津驿、王二溪、铜钟河等乡镇时,受到热情接待和欢送,到内江以后,改乘汽车抵达隆昌驻扎,编入青年军203师609团,进行军训待命。
抗战胜利后 去留自选择
1945年9月3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这时,于1944年底参军而未开赴前线抗日的同学们纷纷要求回乡复学。资阳最早要求回乡复学的是,于1944年11月底入伍,一心想参加远征军开赴前线抗日的部分同学。
1945年春,这批同学被送到璧山,编入青年军201师时,部分被编在工兵营三连。他们打听到,201师已不是远征军,不会再开赴前线抗日了。于是,部分人选择回乡复学,从璧山经过荣昌、内江、资中,然后走小路过骝马场、南津驿,经过几天长途跋涉,终于回到资阳原学校复学。
资阳最后两批从军的同学,被编入青年军203师609团后,也没有开赴前线抗日,而是长驻隆昌,同样纷纷要求回乡复学。
面对全国上下从军学生纷纷要求复学的情况,国民党发文规定:青年军服役期限两年,中途要求回乡复学的,只要把军服交了就可以走,愿意留下就业或参加各种培训的也可以,任其自愿选择。
新闻推荐
资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名单2015年9月8日资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资阳市人民政府市长陈吉明的提名,经资阳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决定免去:刘仲辉的资阳市教育局局长职务;李泽军的资阳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职务;安维宁...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