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雁城三代养蜂人 甜甜蜜蜜游天下

资阳日报 2015-03-10 22:28 大字

“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再添加几十箱蜜蜂,能和老伴儿一起,带着我们的蜜蜂出去游山玩水。”——李成文的新年愿望每年的腊月到次年3月,留在资阳,让蜜蜂感受家乡花香;4月,举家北迁甘肃天水;7月到8月初,在青海留下足迹;8月赴宁夏;9月底,回到老家资阳,为蜜蜂的秋繁提供最佳的条件;11月,赶赴下一处花地——云南,为酝酿来年的第一批最美味的蜂蜜做好准备……年年岁岁,雁城养蜂人周而复始。

160个沉甸甸的蜂箱、2个临时搭建的帐篷、1张简易的双人床、1个电视机和一些陈旧的锅碗瓢盆,构成了这对老夫妻漂泊的家。丈夫李成文,妻子徐发容,今年55岁,雁江区松涛镇周祠村人。李成文的父亲,与蜜蜂打了30年交道。受此影响,李成文25岁时,便和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过去的30年里,带着成千上万的蜜蜂,走南闯北,追逐着自己的甜蜜事业。李成文说,久而久之,“自己好像也变成了一只蜜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地追花逐蜜……”现在,李成文和徐发容的两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受父母的影响,子承父业,也成了养蜂人。

■ 实习记者 唐嘉阳

与蜂结缘

地道农民走上养蜂路

在25岁以前,李成文在家里务过农、种过地,也在工地上打过工。但他总觉得生活少了些味道。看到父亲如此为蜂痴迷,李成文也想尝尝“痴迷”的滋味。于是,他和妻子经过一番合计,决定将家里饲养的猪全部变卖,凑齐了几百元钱。

说起这几百元钱,李成文不禁感叹,“那时的钱可值钱了,一斤米都才一角多。但自己一直觉得有多大本事,干多大事儿,不愿意开口向亲戚朋友借钱。这几百元钱是自己的全部家当。”

李成文从朋友那里买回了30箱蜜蜂,开始了养蜂之路。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李成文一切都要靠自己,买书钻研,向有经验的养蜂人学习,丝毫不敢松懈。俗话说“3年出师”,李成文正好也是用了3年时间,才将养蜂的本领熟记于心,运用自如。

养蜂受挫

在难以割舍中放弃

然而,本领是学到了,可是困难还远不止这些。由于蜜蜂必须要靠花存活、繁殖和产蜜,养蜂人也只能选择做一个流浪者,追逐花的脚步,随着季节迁徙。第一年,李成文就像一只刚出生的候鸟,不知道该往哪里迁徙,只能跟随同伴一起完成这次跋涉。李成文说,初次背井离乡,搭乘火车,到几百公里外的完全陌生的城市,不适应气候,不合胃口的饮食,孤身一人被大山包围的孤单感……这一切他都能忍受。然而最让他为难的是,那几年蜂蜜的行情并不好,就连蜜蜂越冬的开销都是由妻子在家务农赚的钱来勉强支撑。

面对这样的情况,妻子徐发容不愿意了。想着自己一边要忍受与丈夫聚少离多的相思之苦,一边又要承受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白天在地里干活,看着别人家的丈夫都陪在妻子的身边,做家里的顶梁柱。晚上回到家中,自己就暗自抹泪。”徐发容多次跟丈夫提起,让他放弃养蜂。李成文心里也犯了难,最终为了家庭,他变卖了心爱的蜜蜂,重拾锄头。

重操旧业

追逐甜蜜生活

很快,3年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李成文从朋友那里打听到,蜂蜜的价格又涨上去了。一个念头浮现在了他的脑海:重走养蜂路。在和妻子商量后,李成文从朋友那儿又买来了30箱蜜蜂。

经过几年的努力,李成文养蜂养得越发得心应手,妻子徐发容也加入进来。夫妻俩将家中的家畜、庄稼全部变卖,将蜂箱的规模从30箱扩大到了94箱,成为了蜜蜂养殖大户。“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很不习惯。一出去,就是驻扎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吃住都在帐篷里。身边没有亲戚朋友,我就天天躺在床上,躺着躺着就生病了,整个人越来越没有精神。”徐发容回忆起那段日子,连连摇头。“最开始,我特别怕被蜜蜂蛰,不敢去接近蜂箱。后来和蜜蜂打交道的次数多了,也就不怕了。直到现在,我们几乎天天都要被蜜蜂蛰,最多的时候身上有几十处被蛰的地方。起初被蛰后,会红肿几天。慢慢地,身体好像习惯了,也就不再红肿了。”说到这里,徐发容不禁笑了起来。

新闻推荐

ETC 你了解多少?相关人士一一解答

■本报记者王慧春节期间,前往成都的徐先生上高速时,被堵在了成渝高速资阳收费站,他看到旁边ETC出口的车辆不到5秒就通过了。“我为什么不能走那个通道呢?”徐先生惊讶地问收费员。像徐先生这...

资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