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堵结合 打通秸秆禁烧“最后一公里”
无人机监测。秸秆饲料化。□本报记者卢凌嘉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管好秸秆“一把火”,资阳市生态环境局将秸秆禁烧作为全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坚持“疏堵”结合原则,着重抓好秸秆宣传监督和综合利用工作,压实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资阳蓝”持续在线。
“网格”监管筑牢秸秆禁烧“防火墙”
“秸秆利用好,增收又环保。”“严禁烧秸秆,违者要罚款。”……5月28日,在乐至县大佛镇,一支由村民组成的秸秆禁烧宣传队穿梭在田间地头,小喇叭里不停地播放着通俗易懂的禁烧宣传语。
今年,在安排好机收队伍抢收的同时,市生态环境局坚持统筹做好秸秆禁烧工作,明确“市督导、县(区)负责、镇为主、村落实、组管片、户联防”的禁烧机制,将地块划分到人、责任落实到人,实现禁烧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严控“第一把火”。利用横幅、流动宣传车、手机短信、媒体等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将焚烧秸秆的危害性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宣传到位,进一步转变村民的观念,变“要我禁烧”为“我要禁烧”。
“我们建立了市、县(区)两级监督组,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实行不间断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通报。”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监管除了“人防”还有科技助阵,环保执法人员通过无人机巡查监测,不仅能扩大巡查范围,也让部分人员无法到达的山区得到监测,同时能快速、精确地对着火区域、地点取证和锁定。
同时,各级环保、公安等部门协调联动,加大实时监测和执法力度,对焚烧秸秆行为从重处罚:罚款按2000元顶格处理;对触犯法律的坚决追究法律责任;对“第一把火”的当事人从快从重查处,逗硬行政处罚。有效地震慑了露天焚烧秸秆行为。
变废为宝秸秆综合利用助推绿色发展
简单地禁烧秸杆,只能治标不治本。要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要从“疏”上下功夫,让农户的秸杆有地方去,才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此,资阳市大力推进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工业原料化等多种形式利用。
在资阳万头农牧有限公司里,两名工人娴熟地将秸秆一捆捆送入揉搓机。几分钟的时间内,一大堆秸秆就被粉碎,并加工成饲料。
公司负责人陈志群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秸秆饲料,工厂一天能制成约28吨,自家农场养殖的1200头牛羊能消耗5.5吨,其他全部出售养殖户,但依然供不应求。
通过把秸秆饲料化,不仅变废为宝,企业也增收。陈志群掐着指头算了一笔账:每年产秸秆饲料1万余吨,自用2000吨,一年就能省饲料费40万元左右,剩余8000多吨出售给其他养殖户,除去成本还能挣50多万元。
有的秸秆卖了钱,也有的秸秆还了田。在雁江区祥符镇天鹅村田地里,几台秸秆粉碎机正在加紧作业,随着刺耳的声音响起,另一边的出口便喷出秸秆碎末,村民们将这些碎末均匀洒在田地里。
他们介绍,秸秆还田后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既保护了土地,又能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通过财政补贴、试点推行等方式,资阳市秸秆综合利用推广实现了从“推着走”到“自己走”、从“没人理”到“受青睐”的转变。2019年,全市秸秆可收集资源量146.27万吨,利用量132.18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90.36%。秸秆能源化、肥料化利用,推动了许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也为资阳市主城区空气质量整体达标、“资阳蓝”成为常态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陶思懿在乐至县中天镇庆元村,谈到脱贫致富能手,村民们一定会想到周召明。从2014年全家年收入5000元,到2019年...
乐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