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六旬农民痴迷发明两年申报3专利仅小学文凭 凭一腔执着成孙辈学习榜样

资阳日报 2016-03-24 21:51 大字

□ 本报记者 唐嘉阳

乐至县龙门乡金鼓村67岁的农民郭光德从小痴迷发明创造,尽管只有小学文凭,却在家人的支持下,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和对发明创造的热爱,潜心探索,两年时间申报了动力加力机、H扣件、木模板专用自动切口器三项发明专利。

如今,郭光德已成为村民眼中的大名人,被大家称为“发明家”。

埋下“种子” 儿时梦想成为发明家

从小,郭光德对自然科学知识十分着迷,一直梦想成为一名发明家。由于家庭原因,小学毕业后,他便辍学在家干农活。爱思考、钻研的郭光德开始研究收割机,并成功做出模型。虽然当时并不具备将模型转变为实物的条件,但首次尝试在他心中埋下了发明的“种子”。

为了养家糊口,郭光德开始跟着裁缝师傅学手艺,但比起做衣服,他似乎对脚踏缝纫机更感兴趣。在多次拆装后,郭光德对缝纫机的内部结构了然于心,机器出故障,他只看一看,就能初步判断问题所在。

随后的二十余年,郭光德与妻子彭建芳先后去过成都、云南等地做服装生意。虽然精力有限,但一有空,他便通过电视、网络了解发明专利方面的信息。就在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妻子彭建芳身体突然抱恙,郭光德边照顾妻子边打理生意,感觉力不从心。一番思考后,他决定携妻子回家养病。

潜心钻研

两年时间申报三项专利

“因祸得福,虽然生意没有继续做起走,但回到老家后,我反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2003年,郭光德夫妻俩在家乡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

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郭光德接触到了永动机,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永动不可能,但能不能发明一个使动力成倍数增长的机器呢?”郭光德从中受到启发。

经过前期构思、查找资料,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类似现象,郭光德反复实验,花费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把杠杆原理技术和机械传动系统相结合设计出加力机,动力机的力经加力机传动输出,从而产生增倍的力量。同时,他还发明了H扣件、木模板专用自动切口器,并先后于2013年、2014年将三项发明的专利申报书提交给国家专利局。

郭光德的“生产车间”里堆放着各式各样的钢材、木料,虽然有些凌乱,却都是他的“心肝宝贝”。郭光德每日在此心无旁骛地思考、钻研,有时大半夜脑里突现灵感,便翻身回到“生产车间”,不知不觉捣鼓到天亮。

“虽然辛苦,但这带给我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其他事情无法比拟的。”郭光德高兴地说。

家人支持

发明家爷爷成孙子心中榜样

“他搞发明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打扰。经常整天待在屋里不吃不喝,非弄出个眉目才‘罢休\’。”看见丈夫对发明创造如痴如醉,朴实的妻子彭建芳担心其身体吃不消,最初并不赞成。但慢慢地,彭建芳也转变了观念,并从行动上给予支持,家务活几乎全包。

而郭光德对于发明创造的执着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两个孙子。每年寒暑假,孩子们从绵阳回老家玩耍,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搬个小板凳坐在一旁看爷爷捣鼓各种材料,“说来也奇怪,平时这两个孩子根本坐不住,但是看我搞发明的时候却十分安静乖巧,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郭光德笑着说。

“长大以后,我要成为像爷爷一样的发明家,发明出好多世界上没有的东西……”郭光德的孙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爷爷的熏陶下,两个孩子也喜欢拿着玩具进行拆装,并骄傲地把爷爷看作榜样。

郭光德告诉记者,等到国家专利证书发下来后,希望找到有意向的企业一起合作开发,让自己的发明创造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新闻推荐

严把农网施工“安全关”

本报讯(崔惠英宋道辉)“兄弟们,这些都是典型的违章操作,你们在工作中要特别注意。”3月29日,在雁江区祥符镇三星桥10千伏祥湾线星桥支线农网改造施工现场,国网资阳供电公司雁江片区农网施工1队工作...

乐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