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种出一个“西南最大基地”
□ 陶俊伶 本报记者 黄建伟
遭遇创业失败,仍然坚持前行。在安岳县岳新乡沙水村,丝毫没有现代农业种植经验的返乡青年刘洪宁、李心丽夫妇在经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打击后,并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朝着目标奋斗。
目前,刘洪宁、李心丽夫妇经营的时越瓜蒌专合社,种植的瓜蒌面积超过3000亩,有望实现产值1000万元,初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瓜蒌黄精套种基地。夫妻俩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学习的励志典范。
返乡创业 连亏三年
今年27岁的刘洪宁、30岁的李心丽夫妇,家住沙水村8组。
日前,记者慕名来到刘洪宁的家,他正带领10余名工人在自家房屋旁的加工厂里加工瓜蒌。“要及时把收获和收购的青蒌进行分离、加工、晾晒,并销售出去。”刘洪宁说。
2009年,学习机械加工的刘洪宁在北京一工地上做木工,一个月可以挣10000余元。2011年12月,他回到老家与李心丽完婚。为照顾家人,夫妻俩决定留在家里创业。
经多地考察后,他们拿出积蓄,在村里承包了50亩土地,试种魔芋。但事与愿违,试种了2年,因当地气候、自身种植管理技术等原因,导致连连亏损,亏损额超过30万元。
2014年,为刘洪宁提供魔芋种苗的老板得知他连续两年亏损的情况后,决定伸出援手,请他在安岳境内代为收购黄精根茎50余吨。在走街串户中,刘洪宁发现了商机,决定改种黄精,并再次筹措资金,在原先的魔芋地里全部种植了黄精,同时从德阳中江引进瓜蒌苗6号,套种了20亩瓜蒌。
但令刘洪宁意想不到的是,当年收获时,20亩瓜蒌产量仅几百斤,产值连种苗钱都不够,再次亏损4万余元。
改良品种 创业成功
连续3年创业失败,并没有击垮刘洪宁和李心丽的创业决心。
别人家的瓜蒌高产量高产值,自己种的怎么连本钱都保不住?为提高瓜蒌的产量和产值,夫妻俩到浙江、安徽等地考察,从中掌握了一些瓜蒌种植经验和技术,并于2015年,再次筹措资金,从安徽引进皖蒌9号,套种在30亩黄精地试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下,当年,30亩瓜蒌获得丰收,亩产量达到3000斤。
对于刘洪宁和李心丽来说,试种的成功是对他们莫大的安慰和鼓励。2016年上半年,夫妻俩将瓜蒌种植规模扩大到60亩,当季的瓜蒌产值超过20万元。
连续两季试种成功后,刘洪宁开始在互联网上推广瓜蒌产业,并动员和引导更多的农户种植;李心丽则申请注册了安岳县时越瓜蒌专业合作社。
2016年年底,专合社在建立了300亩核心种植基地的同时,以统一提供种苗、技术、管理,并高于市场价格回收产品的“公司+专合社+农户”发展模式,先后在天马、永清、白水等乡镇种植瓜蒌400余亩。当季亩产量超过3000斤,亩产值实现5000元/年,让不少农户看到了瓜蒌产业的发展前景,10户农户因此成为了种植大户。专合社还将种植基地延伸到市外,目前已在内江、泸州、广元、西昌以及广西等地,种植瓜蒌3000余亩;并在南充、绵阳、广元等地建立瓜蒌加工工厂3个。
同时,夫妻俩种植的黄精面积已超百亩,3年一收的黄精亩产量可达2000至4000斤,亩产值约2万元。目前,第一批黄精已见成效,实现产值19万元。
随着瓜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展,土地流转越来越多,当地部分“荒地”成了“宝地”,村民们拿到稳定租金实现了“旱涝保收”,40名村民还被刘洪宁聘到专合社工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工人每天的计件工资为60元至100余元不等。团结乡的郭明芳就是受益者之一。今年60多岁的郭明芳,平时在家照顾孙女,有空就到专合社挣工钱。专合社每天早晚包接送,还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饭,郭明芳感到非常高兴。
着眼未来 创响品牌
“种植瓜蒌周期短,见效快。”刘洪宁说,瓜蒌的生长周期是每年的3月至11月,当年种植当年见成效,种一次管3年,而且它的根、壳、皮都具有药用价值,瓜籽适于药食两用,产品直供工厂,销路不愁。其中,瓜蒌的瓜籽直接供应食品厂,瓜壳、天花粉、干片以及黄精干片直接供应饮片厂。
目前,刘洪宁主要负责瓜蒌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等工作,李心丽则负责发展种植和产品营销等工作。夫妻俩经营的种植基地,先后被安岳县、资阳市授予“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同时,刘洪宁当选为安岳县人大代表,李心丽被评为资阳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据初步预算,到今年底,专合社发展的瓜蒌产量有望实现4000吨,产值上千万元。”刘洪宁自信地说,下一步,他们夫妻俩将在扩大瓜蒌在四川境内种植面积的同时,广泛发展瓜蒌特色产业,推广产品深加工,创响专合社的“时越”品牌,使瓜蒌成为更多农户增收致富的新产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志禄)11月14日,市政协副主席、安岳县岳阳河河长宋良华率市政协农业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市级相关部门和...
安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安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