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脱贫主阵地 真情铺筑致富路——记安岳县朝阳镇红门村第一书记李贤波
劳作中的李贤波。□ 吴双桂
三年前,带着组织的重托和使命,他怀着一颗“既派之则安之”的决心和“敢叫马桑换新颜”的信心,毅然踏上脱贫攻坚主阵地。
三年来,他用赤胆忠心践行党旗下的铮铮誓言,以“舍我其谁”的责任和担当,倾情奉献主动融入,为红门村贫困群众开良方、施妙计,矢志不渝坚守脱贫攻坚主战场,全面完成了红门村“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目标任务。通过巩固提升,全村呈现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群众收入节节攀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的景象。
他,就是安岳县朝阳镇红门村第一书记李贤波。
穷则思变 思路决定出路
2015年的红门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没有地理优势,没有产业基础,没有致富渠道,加上村里老龄化严重,大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可以说是典型的“三无一老”村。
面对困境,李贤波没有丝毫犹豫,毅然立下“红门村不脱贫、老百姓不致富,绝不回县人大机关”的铮铮誓言。
在一个月时间里,李贤波徒步走遍了红门村5个组,访遍307户人家,推动户户见面、人人发力,调研摸准实情,倾听群众心声,共商发展大计。邀请到市、县农业主管部门的专家实地考察会诊把脉,组织召开10余次专题会议,研究发展思路、会商脱贫对策。
经过实践调研和反复考量,李贤波提出走“产业兴村、特色立村”的因地制宜、因地施策脱贫之路,以安岳柠檬特色产业为主导,多元化发展小家禽、桔壳、杂柑、粮油、水产养殖等符合红门村实际的优势产业,为全村79户159名贫困群众量身定制产业发展规划,既给红门村长足发展绘就美好蓝图,又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吃下“定心丸”。
目前,红门村连片规模发展的240亩柠檬已成为“摇钱树”,30亩特色水产养殖等竞相发展,带动群众人均增收800元以上,红门村呈现出可喜变化。
稳扎稳打
踏实干事创业
按照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2016年红门村应脱贫摘帽,既有时间紧的压力,又有干事创业的动力。李贤波把脱贫摘帽作为第一目标,按照“四个一批”和“六个精准”要求,列出任务书、明确时间表、绘好路线图,将脱贫任务细化分解制定成册,开始实施脱贫摘帽作战计划。
“要想富,还得先修路。”于是,李贤波数十次跑到县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发改局等部门争取项目,并逐户深入群众家中苦口婆心做工作、求支持。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50余万元,原本人均需要筹资2000元以上才能建成的通村公路,后来人均投入不到100元就建成了。他用实际行动感化群众、凝聚力量。
截至目前,全村新建道路3.9公里,建成山坪塘6口、蓄水池39口和水井81口,红门村“行路难、饮水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危房改造及卫生室、广播室、文化室、便民服务室等在全县率先完成。
“路通,则经济通。”李贤波面临重振村集体经济的挑战。他见招拆招,敢于创新,大胆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利用发电收益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万元以上;科学组建安岳县红门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统筹整合产业发展基金和特困户帮扶基金,按比例量化基金股权到贫困户和村集体,以入股分红的方式获得收益,既带动群众增收,又激活集体经济发展。
民本情怀
真诚换得信赖
作为农民的儿子,李贤波对群众的困惑与期望感同身受。他深知与老百姓打交道,不在夸夸其谈的高谈阔论,而在细致入微的躬身做事,真正管用的是对人真诚、做事用心。他坚持以农村为家、拜群众为师,蹲山头、下田间、串家门,与群众的每一次心灵沟通,都成为推动工作的“润滑剂”,每一次诉求倾听,都成为化解矛盾的“助推器”,贫困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变成现实。
2015年10月,为解决杨忠孝多年的城镇医保问题,李贤波多次去县医保局“登门拜访”、协商研究。两年未解决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群众对他赞不绝口。李贤波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为该村群众协调解决类似大大小小的事情200余件,赢得群众的好口碑,深受大家信赖。
据了解,李贤波连续三年被评为“安岳县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2017年获市委、市政府表扬的“优秀第一书记”;2018年获省委、省政府表扬的“优秀第一书记”,安岳县“最美扶贫干部”等称号。
新闻推荐
本报讯(秦文端)8月31日,安岳县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工作推进会,对全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宣传氛围营造工作进行再部...
安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安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