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庵村:精神脱贫斩“穷根”
■ 记者 方方
治贫需治心。精神扶贫,是从观念上让人摆脱完全依赖“外援”的错误认识,从精神上激励人们奋进拼搏的内在动力,从思想上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观愿望。
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中,市中区凌云乡邓庵村,在扎实开展产业、医疗等扶贫工作的同时,从村情实际出发,创新开展精神扶贫,让群众不仅物质上实现脱贫,更在精神上获得提升,斩断“穷根”。
示范引领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5月3日,一场特殊的学习会让邓庵村人感叹不已。在村里的组织下,由建档立卡贫困户、非贫困户等组成的村民代表来到市中区悦来乡,向高位截瘫仍坚持劳动的李柏洲学习。亲眼见到身边的典型,亲耳听到他朴实的话语,邓庵村人“坐不住”了。
“和李柏洲相比,我家的困难小多了。他都能这样自强不息坚持下来,我们为什么不能?人这一辈子,谁不会遇到个坎?跨过去了就是胜利,不能被困难吓倒。”从悦来乡回来,村民王英脱贫的信心更足了。4年前,一场车祸让王英的丈夫程勇肢体和智力双双受创,生活不能自理,智力相当于3岁小孩,随时需要人照顾,生活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王英身上。一家人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看不到希望的生活,让这个能干的农妇喘不过气。
“说实话,当时心里真憋得慌。我既要不停地干农活维持一家收入,又要时时照顾路不能走、话不会讲的丈夫,每天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啊转,身体累,心更累。”王英说,虽然心里明白,在政府好政策支持下,只要自己多努力,日子总会好起来,但面对生活的磨难,还是对未来没有信心。“看到李柏洲后,我的触动很大。大家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大家都遇到了困难,但他却对生活充满希望,用自己残疾的身体让日子越过越好。和他相比,我有手有脚,女儿也开始工作了,为什么还要唉声叹气呢?”受到李柏洲精神的感染,王英脱贫的意愿更强,“现在我又养鸡又种菜,准备今年再建个猪圈,多搞点增收门路,早一点脱贫致富。”
和王英一样,在邓庵村,李柏洲精神正在村民中传播。“以前,说起这些先进典型,大家还多少有些不相信,我们组织大家去学习,亲身感受,大家眼见为实,受到震动和鼓舞,精神上更加主动,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中来。”邓庵村党支部书记周军说,在精神扶贫中,邓庵村不仅学习外村典型,也大力宣传身边先进,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出脱贫攻坚强大的内生动力。
多方激励
让群众为美好生活奋斗
“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要不是村里党员志愿者们的帮忙,我或许已经不在了。他们和我们非亲非故,却义务帮我们干农活、买菜,我心存感激,能报答他们的方式就是努力把日子过好,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幸福生活。”邓庵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徐城枝因病致贫,还欠下了外债,在党员志愿者的帮助和鼓励下,她和丈夫积极奋进,养牛、养猪、养鸡,打扫村里卫生,干劲十足。“只要舍得干,就不会被贫穷追着跑。大家都这么帮我了,我得加油。”徐城枝说。
邓庵村不仅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正能量激发贫困群众奋发图强的感恩之心,还开展“我的家园环境卫生清洁家庭户”评比和脱贫攻坚有奖知识竞答,用正向激励引导群众精神脱贫。“正面的要表扬,反面的就要批评,让群众主动见贤思齐,改掉陋习,增强脱贫动力。”周军说,“我们还开展阳光曝光台,对村民消极思想、不文明行为和陋习等进行动态曝光,将那些反面例子曝光出来,让那些反面典型‘面子上挂不住\’,主动摈弃错误思想和习惯,也让其他群众引以为戒,摆脱‘精神贫瘠\’,形成良好风气,为更美好的生活奋斗。”
新闻推荐
稿件来源:周金泉□本报记者周金泉今年,安岳县南熏镇红山村、大平乡夹沙村都将要退出贫困村序列。面对重重困难,这两个村因地...
安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安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