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绣花”功夫绘就脱贫画卷——中省市媒体集中采风聚焦资阳市脱贫攻坚
2016年,资阳市成功实现82个贫困村达标退出、50992名贫困人口达标脱贫,全面完成目标任务,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5月16日-17日,30余名中央省市媒体代表、网络媒体代表、网络大V会聚资阳,开展由市委宣传部、市网信办、市扶贫移民局主办的喜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资阳市“决战全面小康 全面精准脱贫”媒体网络集中采风采访活动,实地探访资阳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在这次深度探访活动中,“干货”颇多,亮点连连。大家纷纷感叹,资阳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凝神聚力的精心、久久为功的恒心,下着“绣花”功夫,一鼓作气,绘就一幅脱贫攻坚的壮丽画卷……
“小果果”释放大商机 精准发力 绣出“增收花”
“与一般的橘类、橙类水果相比,我们的晚红血橙口感更为甘甜,而且上市时间恰好是市场空白期的1-3月间,每斤能卖出12-15块的高价钱呢!”在雁江区中和镇明月村的150亩科普示范基地,该村第一书记潘清山兴致勃勃地与媒体、网友代表们介绍该村的“门面”产品。
2013年,雁江区农业局将省农科院的“中国晚红血橙”试点工作引入明月村,4年过去了,在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种植下,“小果果”释放出了大商机,示范基地交出了令人欣喜的答卷。
潘清山介绍道,下一步,他们将以鸡鸣山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大规模推广种植“晚红血橙”,并在未来五年时间内,形成3000亩的专业种植基地。
据悉,鸡鸣山种植专业合作社将扛起种植推广大旗,采用“协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全新运作模式,告别以往单一地将土地承包给别人种植作物的方式,务实有效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切实解决群众分散经营、粗放经营、效益不高等问题。
晚红血橙的成功实践只是明月村发展特色种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村突出“山上柑橘、山脚蔬菜、田中龙虾”的立体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周边群众150户自发种植精品柑橘1100余亩、蔬菜300余亩,养殖特色水产500余亩,人均增收1000余元,全村于2016年全部脱贫。
新华网记者吴晓听到明月村脱贫故事后,感触颇深。她说,要以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关键在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项目,人有增收渠道。“明月村恰好抓出了市场需求这个最大要素,与市场信号同频共振,更找准了农业、农户和市场的共同利益点,精准发力,绣出了‘增收花\’。”
为贫困户健康“兜底”
针针扎实 绣出“幸福花”
“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我现在走路稳当得很!”雁江区临江镇太子村村民李明仲一边利落地活动着双腿,一边欣喜地说道。6年前,他双下肢股骨头坏死,没钱接受手术治疗,导致病情日益加重,直至不能下床走动,全家只能靠妻子务农或到周边打零工维持生计。
2013年,李明仲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省市区帮扶联系部门因户施策助其脱贫。去年3月,李明仲进行了双下肢股骨头置换手术,彻底根治了顽疾。“这次治疗前前后后共花了近6万元,在报销了新农合、获得民政特补医疗救助专项资金等帮扶后,自己花费竟不到3000元。”
“我现在在附近的砂石厂开车,每个月能挣4000多块钱。”李明仲与大家聊着他的近况,在相关部门的帮扶下,他们家建起了40平方米的鸡舍,养殖了200只凤凰乌骨鸡和70只小鹞鸡,每年能盈利2万元左右。“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女儿也有了工作,现在日子真是越过越幸福了!”
和李明仲一样,乐至县高寺镇燕子村的袁道金同样在政府的关怀下,走出了贫困的泥淖。他过去因股骨头坏死,肺粘连、气管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累计花费近十万元。“以前我只能四处借钱看病,生活的担子一天比一天重。”袁道金回忆道,“村上得知我情况后,去年将我列入建档立卡贫困帮扶人员,今年,我在县医院医疗费用5000多元,实际个人只支付了11块钱。”
一路上,采风团被这些村民走出困境的事例所震撼,更被其背后资阳市委市政府破解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的担当和为民服务情怀所感动。
(下转二版)(上接一版)
近年来,资阳市采取“一减免四保险一救助四基金”八个梯次保障政策,实现保障对象医疗费用“微支付”或“零支付”,既分担了各基金和资金的风险,又形成了合力,使国家政策发挥到最大作用,更为贫困户的健康“兜底”,让贫困人口不因穷而耽搁病情。
据了解,截至2017年5月5日,全市保障对象住院57544人次,住院总费用19456.1538万元,个人支付197.0319万元,仅占总费用的1.01%,全部实现了“微支付”,其中还有6774名特困保障对象实现了“零支付”。
“资阳市在医疗扶贫上,不仅让贫困户用最少的钱治好了病,还根据他们的个人状况,为其发展相关产业一路护航,彻底斩断‘穷根\’。”国际在线记者左仁义认为,资阳市医疗扶贫不仅找准了对象、明确了目标,更用细致的工作和精确的手段,精准把脉,针针扎实,绣出了一朵朵脱贫攻坚的“幸福花”。
打开心门转变观念
久久为功 绣出“动力花”
“刚来当第一书记时,我心里倍感忐忑,咱们村太偏远了,脱贫底子又十分薄弱。”在安岳县大埝乡长庆村,第一书记刘世勇与媒体代表们分享自己的扶贫故事。他介绍道,当时大多数群众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甚至不相信自己靠种地就能脱贫,“等靠要”意识相对顽固。
于是,如何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成了刘世勇面临的首要难题。“我们带着村民们到外村学习经验,亲身感受和体会别人是如何靠着双手,自力更生走出贫困的,从而使大伙儿自然而然产生改变现状的主观愿望和内源动力。”刘世勇说,他们还开展了结对帮扶干部与贫困户共话家常、共做农活、共学政策、共研对策、共化困难、共同吃饭“六个一”帮扶措施活动,同时对本村带头发展产业的贫困户给予相关补助,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完成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
据悉,该村目前已种植柠檬800余亩、大埝李300余亩,发展稻田养鱼近200亩,生态养殖鸡鸭等小家禽8000余只(头),预计贫困户人均增收1100元以上。
“我们村要求今年要脱贫,这还是任重而道远的,但看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已经转变了意识和观念,渐渐树立起了脱贫的志向,我的底气就愈发足了!”刘世勇告诉记者,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依靠大伙儿的智慧和力量,绣出“动力花”,充分激发和挖掘群众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定会摘去穷帽,走出贫困。
新闻推荐
天府机场航站楼细节改动前效果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工程开工仪式。总面积60万平方米,造型犹如驮日飞翔的神鸟,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从规划之初就备受外界关注。5月17日上午,成都天...
安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