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包弼臣作诗劝儿戒“洋烟”

宜宾晚报 2016-08-01 19:54 大字

□ 张兴明

包弼臣(1831-1917),名汝谐,字弼臣,晚年号谷叟,又号笔公,四川南溪人。他是晚清书法大家、画家,自创了一种将北碑与南帖熔为一炉独树一帜的“包体字”,自成一格,民国六年(1917 年)7月14 日,突发脑溢血去世,终年86 岁。他不仅忠贞爱国,刚正不阿,对妻儿情深义重,与儿孙们情深意厚,他写诗劝长子戒“洋烟”(鸦片)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

包弼臣的长子包崇祐,字铁孟,赵氏生。刚刚二十岁就被举为孝廉,光绪丙子(公元1876年)乡试中了举人,后来历任安岳县训导、成都县训导、法部主事。这包崇祐15岁进入县学,会写文章,写诗作赋有不小的名气。而且善于画竹石,醉酒以后画竹,意境尤其精妙。他的书法学习魏碑,晚清重臣张之洞见到他的书法作品,也非常称赞。他的书法比较有名,人们称他的父亲包弼臣为“老包”,而称他为“小包”。目前,仅有对联“龙笙凤笛数巡酒,红树青峰无限诗”存世。

每当想起长子包崇祐,包弼臣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儿子离家进京时的情境。

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上午,儿子风尘仆仆地赶到资州学署告诉父亲,自己将推任京官,上京就职。当时的包弼臣,自然高兴不已,忙叫家人为之庆贺。夫人凌氏的烹饪手艺非常不错,可口的饭菜与喜庆的氛围,也算交相添彩了。在其乐融融的宴席上,包弼臣发现儿子的身体非常羸弱,好像一吹风就会翩然而起。包弼臣知道,这都是那“洋烟”(鸦片)惹的祸。一个健硕的身躯在日渐消瘦,一旦烟瘾发作,包崇祐就哈欠连天,眼泪直流,无精打采。看在眼里痛在心头的包弼臣,为了不扫雅兴,他不便当场发作。于是,在晚饭结束之时,他叫包崇祐到他的书房去一下。

进入书房的包崇祐,看见父亲正在奋笔疾书,一张横幅业已完成。其内容是:

金倉两字合为鎗,能吸黄金百万仓。

斗子虽小心实大,竹儿纵短日偏长。

准头不向他人发,动手都将自己伤。

床上有时迷弗醒,俨然着炮死沙场。

包崇祐一看,完全明白了父亲的意思,一下跪地泣不成声。包弼臣将他扶起来,让他坐定,这才语重心长地开始了父子二人的一次临别长谈:“崇祐呐,此次能够入京为官,为父心头自然高兴,也是包家祖宗保佑,有此福气哪!不过,京官难做,除了养廉银之外,几乎再无额外收入。由此之故,尔之洋烟,似宜戒掉。一来有利身体,二则节约开支,三也利于家国哪!”不等儿子申辩,包弼臣又说道:“为父知道,你之染烟,也是身不由己。官场之中,此类事情甚多,日后还需好自为之。这里有一书,你不妨拿去好好研读吧!”

包崇祐接过一看,是一本半半堂的《洋烟百咏劝世》,作者是江右抚金的唐虞际和盛哉甫,板存南浦芒溪书屋,后面还附有《戒烟仙方》。看到这里,包崇祐双眼湿润,已不能言,只是一个劲地点头而退。

次日晨曦,送别之时,包弼臣明显感觉到儿子双眼红肿,若有所失。包弼臣没有想到,儿子一去,竟成永别了。56岁那年,包崇祐死在北京任上。他一生做的诗文不多,也不愿意勉强作诗文,著有《六僧诗存》。

新闻推荐

媒体团走进特产基地 深挖地道川味

制图姜蓉华西都市报:由本报、华西传媒集群主办、“裕德源”通江银耳全程冠名的“四川味道——我最喜爱的四川特产”大型评选活动,目前已进入大众票选倒计时的关键阶段。上周,由“四川味道项目...

安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