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机群轰炸中穿行滇缅公路

资阳日报 2015-06-28 22:17 大字

如今,戴锦华老人每天看看书、养养花,过着幸福的生活。■ 本报记者  陈元根 

最近,94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戴锦华在家人的陪伴下,重走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追忆抗战岁月,缅怀浴血奋战的战友。

“抗战岁月难忘,我在晚年,再一次走在滇缅公路,好高兴哦。”近日,戴锦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投身抗战前线

1921年,戴锦华出生在安岳县外南街。1937年,他到成都市东城根街亨利汽车修理厂当学徒。1940年学成出师后,应征入伍,在成都大面铺国民党军政汽车第六修理队当修理工。

1942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后,又进占我国滇西龙陵、腾冲、松山,截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路线滇缅公路,企图进据昆明。后侵占畹町、龙陵,进至怒江惠通桥西岸,形势万分危急。当时我云南工兵总指挥部下令炸毁惠通桥,阻止了日军继续东进的企图,形成敌我隔江对峙局面。

当年,戴锦华调到云南国军汽车5团第一营一连做了一名驾驶员和修理工。当时部队驻扎在离昆明30多公里处。戴锦华驾驶的是一辆美国造的简皮西汽车。他拿出了当时的照片,照片上,当时他驾驶的那辆汽车看起来有点像我国前些年产的解放牌汽车。

戴锦华的任务是从贵州把弹药、粮食等军需物资送到云南抗日前线,返回时再把伤员从云南运送到贵州。他就在晴隆、昆明、楚雄、南华、下关、宝山、芒市、畹町这条滇缅公路上来来回回行驶。

那时,只要有需要,一声令下,他同战友们一道,不分白天黑夜地行车。吃不好、睡不好。虽然艰苦,但是一想到前方将士浴血奋战,急需供给,再苦再累也无怨言。

难忘二十四道拐

对滇缅公路这条抗战生命线,戴锦华记忆最深的是二十四道拐,那是贵州省晴隆县城连城镇南隅320国道的一段。公路从关上至关下入口处, 从上至下依山势呈弯道盘旋,有二十四个弯,故名“二十四道拐”。它全长4公里,蜿蜒于海拔高达1799米的晴隆山东南坡,从山脚至山顶直线距离约350米,坡的倾斜角约60度,弯与弯之间距离甚短,弯急路陡,极为凶险。戴锦华说,他从来没有看到这么险要的公路,二十四道拐可谓天下奇观。

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经二十四道拐运送的抗战物资车辆车水马龙,车祸时有发生,交通常不通畅。

在那段抗战岁月里,戴锦华驾驶的汽车经常都要从二十四道拐经过,每次都特别小心。由于路面倾斜度大,一遇下雨,特别是冬天冰冻时,最容易出车祸。戴锦华多次看到战友们的汽车翻车,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

轻伤不下“火线”

日军一直想切断我滇缅运输线,但是未能如愿,日军占领怒江以西国土后,经常出动飞机轰炸滇缅公路,妄图炸毁支援前线的物资运输线。

戴锦华说,那时确实太危险,隔三岔五就有日军的飞机轰炸,一来就是黑压压的一大群,轰炸、机枪扫射,许多车辆被炸翻。每一次轰炸都有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军用物资损坏。一遇日军飞机轰炸,戴锦华就把汽车开进树林,避开飞机轰炸。那时,为了躲避日军飞机轰炸,他们就改为晚上行车。

一次,在行车过程中,遇到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一梭机枪子弹打破了戴锦华的汽车车窗玻璃,子弹从他右眼角边划过,顿时鲜血直流,幸好只伤到皮肤。他受伤后,回到驻地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清洗、包扎,没有休息,又急忙投入到紧急运输的战斗中。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戴锦华回到安岳老家,先后在重庆地质队、安岳县车队工作。

如今,戴锦华老人四世同堂,94岁的老人身体还比较硬朗,经常到在公园去溜达,养养花,喂喂鸟,安度晚年。

重走滇缅公路,回忆过去抗战岁月,一路祭奠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了却自己一个心愿。远行归来,戴锦华老人心里感到特别踏实,看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他满怀欣慰。

新闻推荐

安岳举行国际禁毒日集中宣传活动

“全县人民行动起来,坚决与各类毒品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珍爱生命、拒绝毒品。”6月26日,安岳县举行“6·26”国际禁毒日集中宣传活动,向市民发出“禁毒、防毒、拒毒”的号召。活动举行了“参...

安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