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一样的“分饭”

内江日报 2014-10-26 02:02 大字

◇罗兆勇

近一年多来,妻子考虑到卫生、节约,总爱将剩饭分给全家,一人加一点,不留到下一顿,偶尔遭子女反对,我有时心中也不悦,但从内心也得支持。这“分饭”的情景,总让我回想起50多年前读初中时的 “分饭”情景。只是,两者的性质截然相反。

1959年秋,刚跨入安岳县龙台初级中学的我,环境变了,条件好了,一切都感到新鲜。最感自豪的,是每个中学生都吃“皇粮”——由国家每月供应28斤大米,寒暑假也都如此,但副食极少。青少年正是发育时期,28斤大米不够吃。因此,由吃饭到“分饭”,就让每个同学特别关注。

那时,吃饭按班8人编为一桌,早上各班一大木桶稀饭,由班干部轮流掌勺,这一周从第一桌开始,下一周从第二桌开始,依桌循环。事先每人2勺,人人都能得到。那时候掌勺人的权力可大啦,谁也不敢得罪。平时关系好的,看得顺眼的,舀饭时就将瓢勺深入桶底,舀的稀饭就稠一些,否则就该喝清汤寡水。不怕事的同学当场提意见,要求边舀边搅动,会得到众多男女同学的附和。最为有趣而热闹是:头轮完了之后,在处理桶里的剩饭(有时多一些,有时少一点)时,掌勺人一声令下,那场面犹如“攻坚仗”(争抢饭吃之意)。众多男生一哄而上,里三层外三层地将饭桶围住,有伸手的,有踮脚的,有鼓眼的,有喊叫的,渴望能再得到一点点残羹剩饭,那阵仗难以言表。当然,这种场合一般都与女生无缘。这时,掌勺人的得意之情荡然无存,才真正感受到艰辛,大汗淋漓,腰酸腿痛。

由分饭衍生出来的精彩故事,莫过于吃干饭。开始,用土瓦钵蒸饭,每人一个。由于容易破损,后来改用搪瓷脸盆蒸饭,每桌一盆。难题出在分饭上,故事来自吃饭中。事先每桌推出席长,饭端回来后,由席长负责,将饭“耖”散后,一勺一勺地分。席长难免有偏心或手笨的时候,人人都有意见,各桌皆是如此。

后来,就由各桌的8个同学轮流分饭,并改进了分饭办法:用竹削的刀片,先对开,再划分为4份,最后分成8份。由分饭人的下一位同学先取饭,其余顺时针依次取饭。为了防止投机取巧,后来约定第一位先取饭的同学必须背过身去,竹片刀扎中哪一份算哪一份,其余再依次分饭。在取饭过程中,也有不自觉的,左挖右修,总想从别人那一份中多搜刮一点点饭粒。也有发扬友爱的,有意给下一位多留一些。此时此刻,无论是已经吃饭的,或者是正在等待的,目标都只有一个——桌上的饭盆。遇到几何学得不好而手笨的同学分饭时,各份大小明显,差异悬殊的情况偶有发生,也就总有个别同学倒霉。

最难分的饭,又莫过于炊事员失职的时候,加水少了,饭粒松散不粘结,或水加多了,饭稀易垮塌。遇到这两种特殊情况,心灵手巧的同学也都自叹无能为力。每当这时,矛头一致指向炊事员,埋怨的多,咒骂的也有。为每天的吃饭,彼此间确实也产生一些隔阂和误会。分饭、吃饭,无意中成为课余的热点话题。

但愿昔日的“分饭”情景,永远不再发生。

新闻推荐

不一样的请假

◇罗兆勇请假,顾名思义就是有事或生病,请求准许在一定时间内不做工作或不学习。请假的种类繁多,细分有几十种,如军官和工人有一年一次的探亲假,老师和学生有农忙假、寒暑假,妇女有产假,人民...

安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