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艺盘活乡村资源生活在这里的人和事才是主角
满山坡的油菜花里,一批艺术装置作品引人注目:用藤条编织的大喇叭、红彤彤的朝天椒水泥雕塑……3月14日,自贡市荣县乐德镇天宫庙村,红土地·2021第二届田野双年展(自贡)——“魅力盐都·安逸灯城”2021春季文旅系列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
无独有偶,3月13日,百里之外的成都市郫都区,第二届天府大地艺术季在德源街道东林艺术村开幕。在这里,600亩田野与林盘间星罗棋布地铺陈着16件大地艺术装置作品共同勾勒乡村大地新景观。
文艺介入乡村已成趋势
诸如第二届双年展最大的特点是艺术家驻地创作、在地创作、与农民一起创作,把农耕文化与当代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美术理论家贾方舟认为,“大地艺术的参展作品呈现出通俗化、大众化、娱乐化的特点,是一种‘乡土波普’(乡土流行艺术、通俗艺术的意思)。”
用文化艺术手段振兴乡村,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在过去几年,在四川也有不少的案例冒出。安仁双年展、第二届“四川盆底”大地艺术节、陌上花开美丽乡村音乐节、仁寿天府生长节暨乡村音乐节等屡见不鲜。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艺乡建”创始人陈炯看来,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艺术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精神层面而言,艺术如同激励者,能够激发人们的内生动力;从物质层面而言,艺术如同创造者,不同艺术手段与不同产业融合,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艺术只是一个辅助
乡村振兴需要怎样的艺术原动力?艺术介入乡村,如何协调村民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如何让村民参与其中,成为艺术赋能乡村的难点。
在实际中,我们不难看见,不少打着“文化”“艺术”旗号的活动,脱离乡村本土,这种所谓的“艺术启蒙”使得文化活动往往变为了艺术的独角戏。
对此,陈炯强调,在艺术乡建中,既要引导村民参与,也要充分发挥、尊重村民的智慧。当下,许多设计团队将村民视为重要成员,二者共同参与创作和改造工程,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打造艺术乡村。比如,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王店镇樊家湾以打石磨为主要产业。随着社会发展,石磨逐渐退出视野。然而,当地的石匠还在,石艺还在,山和石也还在。因此,陈炯和设计团队决定通过艺术设计,重新开发石艺,比如在石头上绘画,研发茶台、茶具等文创产品。同时,团队将一些简单容易上手的石磨文创产品分发给村民,让村民带着游客共同制作,既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感,也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2020年10月在成都市邛崃市落幕的成都市首届天府大地艺术季上,也有类似做法。比如,张黎明设计的艺术作品《童年》中就包含竹编技艺。创作之初,张黎明就和本地村民一起前往山上选竹,并邀请当地手艺人完成作品的竹编部分。一些掌握传统技艺的村民,在参与设计和生产文创产品过程中,找到了用武之地,艺术创造能力和自我价值感都得到提升。
以乡土为根,才是真正受民众支持的乡村文化振兴模式。著名策展人那日松提到,大多数艺术节往往“来了又走”,与当地居民没有互动关系。只有立足于本土特色,才能使得生长于上的艺术繁荣发展,带动乡村文化振兴。艺术只是一个辅助,用来呈现当地历史和人的生活方式。即艺术文化活动真正的主角并不是艺术,而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和事。
新闻推荐
胡子昭塑像。(资料图片)《胡黎族谱》甲部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出版;乙部于民国九年(1920年)出版。一份数据显示,明朝时的...
荣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荣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