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离堆”“溷崖”“雷垣”滩和“盐溉”滩

三江都市报 2019-06-11 08:49 大字

离堆碑唐长寿 文/图

一、离堆为乐山乌尤山

说到西汉以前的水利建设,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有一段与蜀地有关的名言:“于蜀,蜀守冰凿离碓,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接着又说:“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离堆(碓),名重于世也。也因此,离堆在何处?便成了古蜀史研究中的一大公案,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离堆究竟在何处?不妨先从一通石碑说起。在乐山古城岷江东岸乌尤山有一通“离堆”碑,碑上大书“离堆”二字。跋文云:“班志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知沫水则知离堆矣。穿二江成都中,盖又一事也。辊之斯误。荣县赵熙识。”此外,赵熙另有《离堆佛楼记》碑,碑文起首便称:“乌尤,古离堆也。唐以前曰垒坻,见郦道元《水经注》;晋以前曰雷塠,见常璩《华阳国志》(此处赵熙有误,“雷塠”应是“雷垣”)。要之,古离堆耳。其垒坻、雷塠、犁魋之异,皆音协耳。”其中“犁魋”之说则来自东汉《桂阳太守周憬功勋铭》“蜀守冰殄绝犁魋”的记载。赵熙即依据《史记》《汉书》《华阳国志》《水经注》等文献,论证了乌尤山即是两千多年前李冰治理岷江水患时所凿之“离堆”,并重复说“知沫水则知离堆矣”。显然,赵熙认为,沫水在哪里离堆就在哪里,今之大渡河即秦汉时之沫水,所以位于大渡河入岷江处的乌尤山就是离堆。

此外,细读《华阳国志·蜀志》所载李冰治蜀的10件大事中,“发卒凿平溷崖,通正水道”(即《史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一事与“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即《史记》“穿二江成都之中”)一事,分开各为一段来记叙,中间并相隔了李冰治蜀的另外3件大事(“作石犀五头”“穿羊摩江”“作三石人”)。可知“凿离堆”与“穿二江成都之中”确为不相关的两件事。证明了赵熙“凿离堆以避沫水之害,知沫水则知离堆矣。穿二江成都中,盖又一事也”的论断正确无误。

其次,对“离堆”之义,有的学者认为“离堆”为分离之山之义。学者罗成德认为:“从乌尤山后麻浩河道有残存的晚更新世沉积,可知李冰是在原天然河道基础上加深、拓宽形成今日的麻浩,用以分洪避水患,这是全国少有的自然—人工离堆山。”显然,乐山离堆并非“分离之山”,应为天然形成的孤山。

文献中,乌尤山有“离堆”“雷垣”“雷坻”“垒坻”“雷塠”“犁魋”等多种写法。这多个名称均音同或音近,仅字异而已。有专家指出:“盖离堆、雷坻、垒坻、雷塠,皆同音异写,即今之乌尤山。”此说应能成立。

李膺《益州记》载:“青衣神号雷塠庙,即《华阳国志》之雷垣也。班固以为离堆。下有石室,名玉女房,盖此神耳。”据此推测,笔者认为:离堆,乃古蜀语中的神名,即蚕神嫘祖的音变,“犁魋”也是嫘祖的同音异写,雷塠庙即嫘祖庙。供奉的神就是嫘祖,嫘祖是女性则为神女,神女即玉女(王女),故嫘祖庙又可称玉女房(即王女房、神女房)。嫘祖即蚕丛氏神,即青衣神,故雷塠庙也即青衣神庙。所以建有雷塠庙的乌尤山在唐以前又得名为青衣山。

待续

新闻推荐

种蘑菇栽李子 因地制宜巧增收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蒋兵)荣县东兴镇枣子坝村因地制宜引导农户发展蘑菇,种植优质脆李,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村里的蘑菇卖了8批...

荣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荣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