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收藏当代艺术的新藏家

四川日报 2016-06-03 07:50 大字

80后自贡籍收藏家黄予,这段时间忙得有些不可开交。

5月23日下午,黄予联合周大为、陆寻、林瀚、周艟、赵屹松等5位青年收藏家,在成都举办了“中国青年收藏家峰会论坛”,针对自己的收藏经历和理念畅所欲言。而就在前一天,其个人收藏展“新资本论”在成都当代美术馆开幕,展出了9年来搜集的100余件当代艺术精品。

黄予们所代表的,是中国收藏界正在崛起的一股新生力量。他们热衷于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喜欢直接与艺术家进行沟通,还通过创建、运营基金、艺博会、美术馆等方式参与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生态。

□本报记者 余如波

跟艺术家一同成长的新藏家

2003年,22岁的黄予从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本科毕业,拿着家里给的一笔钱跑到北京闯荡。由于从小痴迷运动,他选择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学习体育管理,还兼职做起了健身模特儿。

然而,在母亲“干这个事情没有前途”的唠叨下,考虑到自己的金融专业背景,黄予和哥哥一起在北京创建了一家当时还较少见的艺术品拍卖行,他逐渐对瓷器、佛像等艺术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跟着圈里的行家学习看东西,遇到合适的就入手。”

不过2007年的一段经历,却让黄予的收藏方向转向当代艺术。“当时跟着一位老师看了不少展览,他说我们眼中的齐白石、张大千已经成为历史,今天的艺术家在百年之后也会成为历史。如果能以收藏家的身份参与这段历史,跟艺术家一同成长,难道不是很有意思?”

黄予的收藏经历充满了个人色彩,更多青年收藏家则在家庭影响下走上这条道路,陆寻和周艟就是其中的典型。

陆寻的父亲陆军经营地产生意,是圈内颇有名气的资深藏家,拥有不少传统书画、古玩和名人手札。尽管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纳米技术,陆寻却跟随父亲的脚步,不仅接手了文化地产项目,还在2009年开始当代艺术收藏。周艟的母亲21世纪初便开始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是国内较早介入该领域的藏家之一,后又力主儿子考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艺术史,使其同样专注于当代艺术收藏。

家庭传统、留学经历和科班背景,使得这些青年收藏家起点更高,眼光更加开阔和独到。2003年,周大为进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术史专家曹星原学习。跟随曹星原,他结识了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当代艺术家,其中包括徐冰、黄永砅等人。年仅19岁时,周大为就收获了一幅吴大羽的蜡笔画。“当时他几乎没人关注,现在好的作品已经是千万元级别。”

注重社交出手“高调”

参加此次论坛的6位收藏家里,林瀚起步时间最晚。然而从2013年10月开始,短短一年时间,他以疯狂的速度买了近200件作品,因此被贴上了“高调”“豪买”的标签。

卡德尔·阿提亚《睁开你的眼睛》全球仅有4个版本,其中不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这种级别的收藏。为了得到这件作品,林瀚跟画廊做了长时间的沟通,最终顺利收入囊中。“我告诉他们,这件作品在亚洲还没有收藏,我要把它带到中国去展览。”

国内老一辈藏家行事相对低调,不愿张扬,深谙“藏而不露”之道。林瀚这群人则不然,他们注重社交,愿意与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保持直接的联系。

周艟在美国念书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了解仅限于苏富比、佳士得上拍的名家大作,回国之后才发现还有众多优秀青年艺术家。“于是开始变成疯狂跑画廊的‘神经病\’和‘艺博会小王子\’。”周艟透露,光是今年5月就逛了东京等地的3个艺博会。

青年收藏家还擅长循环投资,买卖行为更加频繁。“作为成熟的藏家,应该经常对收藏体系进行检视,只有在不断的调整中,才能提升自己的收藏品位。”周大为最得意的一次调整,就是用1000多万元卖出一幅陈逸飞的“音乐家系列”,入手其“西藏民俗”和“海上旧梦”系列作品。

黄予刚涉足当代艺术圈时,也曾追随市场买过刘小东、方力钧、王广义等大牌艺术家作品,后来发现它们不一定最适合自己。学习金融出身的黄予清楚,如果希望在艺术圈投资获利,稀缺精品、名家名作回报率最高。然而作为个人收藏,则需要考虑自己的审美趣味和经济实力。从2007年至今,黄予收藏了132位艺术家的278件作品,总投入不到5000万元。“在拍卖市场,这样的投入甚至很难买下一件顶尖艺术品。”

长线参与构建当代艺术生态

2013年11月,陆寻担任馆长的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开馆,几年时间里做了好几个大型展览和艺术项目。“最新的项目叫做‘山中美术馆\’,筹备时间长达一年。”陆寻介绍,四方当代美术馆地处山中,他们邀请了20位艺术家入驻,完成与当地生态相关的创作。

一年后,林瀚的木木美术馆落户北京798艺术区。除了通过社交平台推送展览信息,第一时间回复粉丝们的每一条提问,邀请有影响力的文艺青年参观展览,木木美术馆还组建了中央美院志愿者团队。“选出轮值主席,带薪推介美术馆展览项目。优秀志愿者可以成为实习生乃至正式员工,解决美术馆人才问题。”据统计,走进木木美术馆参观的观众,其中半数是首次进美术馆。

创办美术馆、基金会、艺博会……80后青年收藏家通过长线形态,逐步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构建,承担公共教育、公益赞助等更多社会责任。

周艟创办的艺术项目,不定期和国内画廊合作,推出一位艺术家的展览。“收藏最大的快乐,在于通过自己的眼光,挖掘新锐的艺术家。如果因为我的推荐,让艺术家今后有更好的发展,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2014年6月,周艟推出的第一个艺术家,是80后钱佳华,使其得到广泛关注并举办了若干个展。不过周艟表示,自己目前并不会向“艺术推手”转型,而是享受收藏的乐趣。

黄予则将目光投向四川。“成都有那么好的艺术土壤,上档次的艺术活动怎么就那么少?”他随即和两位合伙人一道,在猛追湾开办了一家小型艺术会所,除了陈列自己的藏品,还展出了一整面墙规模的艺术书籍和画册。“我正在注册一个艺术基金会,希望能在四川帮助青年艺术家完成项目,对他们的创作进行梳理。”

新闻推荐

大雨后人行道上不积水 自贡城市新区广场透水铺装率达60%以上

□本报记者黄泽君【现场】7月12日,一场暴雨突袭自贡。雨下得急又大,不过走在釜溪河绿道示范段,人行道上却一点积水也看不到。见惯了“下雨看海”的市民李丰对这条人行道点赞。仔细观察,釜溪河绿道示...

自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自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