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之乡五大御史垂青史(下)
刘本祠
刘本夫妇墓。
□刘刚
除郭廉、晏铎、刘本、范珠、骆颙外,从富顺走出的御史还有二十人,其中,任佥都御史以上的有杨述程、刘鼎、刘泌三人,任监察御史的有刘简、陈嘉章、杨述中、曹琼、陈良玉、徐岱、李凤、聂登、熊迥、李长春、聂绍昌、阮振中、朱坚、傅玑这十四人,任六科给事中的有谢廷茝、钱梦皋、刘时俊三人。
这些从才子之乡走出的御史官,或为君主耳目,或为朝廷喉舌,他们胸怀抱负,持身守正,在自己的岗位上指陈时弊,忠言直谏,察纠内外百官,为后世塑造了公正廉明的富顺籍御史形象。
壹
敕封“黑煞神”的刘本
刘本,字原之,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丁丑科进士,先后历官刑部主事、郎中和贵州按察司副使,后晋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据富顺旧志记载,刘本“性谨厚正大”,为人处事谨慎笃厚、光明正大,工作中嫉恶如仇、治狱严谨且“多惠政”。某年,时辖富顺等九县的叙州府举办“乡饮”宴请活动,知府陆渊之因一时难以确定宴席“正宾”而犯愁。此时,乡居富顺的刘本作为最佳人选被推荐作“正宾”,受到陆知府以“一郡九邑中特宾礼”的高规格接待,“乡郡以为荣。”
由于明朝的按察使司既是省一级的司法机构,又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设立的分支机构,因此官居贵州按察司副使的刘本不仅要主管刑名、诉讼等事务,还要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任期中,适逢贵州天旱大荒,刘本连忙返回四川筹运粮草赈灾救民。这一爱民之举,上获天子嘉奖,下得百姓感激并铭记。可惜天不佑英才,刘本后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于任上,遗体归葬“县西龟蛇山(今富顺县板桥镇王湾村)”。2003年8月,刘本及其夫人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富顺旧志又载,刘本去世后,“魂犹入朝”,皇帝惊曰“刘本殁久矣,今犹见驾,得毋为神耶”,遂以“黑煞神敕封”。这一说法虽有托梦之嫌,但刘本留下的政绩确实得到朝廷认可。等到皇帝的敕封诏书一颁布,贵州各地先后立庙祭祀,家乡富顺也将其列名乡贤祠内。一时间,“贵州通省至民国,犹祀黑煞神”,以至于贵州会馆也多供奉“黑煞神”,民间索性统称其为“黑神庙”。
后来,刘本的爷爷刘玉堂被朝廷封赐为“按察使司、都察院右都御史”,其父亲刘均山也被朝廷封赐为“按察司副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贰
号称“铁面御史”的范珠
范珠,字嘉隆,号介庵,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丙戌科进士,任浙江道监察御史。
据富顺旧志载,范珠是“性刚烈,持正不阿”之人,尤以犯颜直谏而流芳青史。史载嘉靖皇帝即位之初,明朝廷爆发了著名的“议大礼”事件。事件起因于以宗潘继任皇帝的朱厚熜欲尊其生父兴献王朱佑杬为皇帝,因称号不合礼制引发“诸臣廷谏”,由此遭受廷杖之刑者不在少数。但大臣们并未就此罢休,相反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继续维护礼制。这让嘉靖皇帝恼羞成怒,他准备以更严厉的“锡蛇毒刑”止谏。该刑法是明代的酷刑之一,又名“过山龙”,即将犯人赤裸,以锡管绕身,不断灌以沸水,用以逼供。
毒刑面前,浙江道御史范珠毫不畏惧,毅然决然解开衣服,赤裸身体,持“锡蛇”环于身,伏地奏曰:“陛下若纳臣言则天下治,不纳臣言则天下乱。”嘉靖帝大怒,意欲加刑。正在此时,“风雨暴至,雷击锡蛇”,朱厚熜慑于上天之意,不仅对范珠免于用刑,还“嘉其直”,并赐联曰:“柏府霜栋真御史,黄堂正直古诸侯”,并“赐金瓜一对”。很快,范珠敢于冒死进谏的行为朝野皆闻,均尊他为“铁面御史”。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叙州知府何源濬在为《富顺县志》作序时,又将范珠称作“名臣”。
范珠去世后,归葬于“县东梯子岩”,朝廷给予“御赐祭”的安葬待遇,以表彰他在御史任上的功绩。其事迹收入《明史》,并入祀富顺文庙乡贤祠。
叁
官至“都宪”的骆颙
骆颙,字君孚,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再递升员外郎(六部副职司官)。不久,骆颙由京官任河南按察司佥事,负责“刑名按劾”之事,从此踏上了近二十年的外任之旅。
嘉靖十四年(1535年)春二月,河南按察司佥事任上的骆颙与河南布政使司左参议任维贤(阆中人)一起,“自备牲醴庶品”到河南郏县祭扫“三苏坟”(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之墓)。出于对“三苏”文学成就和价值操守的景仰,骆颙特地为四百年前的四川先贤写下了一篇音韵铿锵的《祭三苏先生文》及附诗《吊三苏先生》,在赞美“父子兄弟,振古豪杰,出类拔萃,忠贞厚节”的同时,表达了一种致敬“三苏”的诚挚和追求洁身自好的坚定。同年十月,骆颙的祭文和诗作被河南郏县知县陈燧等刻石立碑于三苏基祠,成为祭奠“三苏”的千古名篇,其碑至今尚存。
此后,骆颙历任云南参议、贵州副使、湖广布政使司左参政、广东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骆颙擢升巡抚、副都御史,成为明代富顺第一个职任“都宪”的高官。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骆颙进大理寺卿、户部右侍郎,回归京官行列。恰好在这一年,“庚戌之变”爆发,蒙古部落再次南下掳掠,山西昌平一带“民苦贼寇,被乱伤残”。骆颙临危受命,“奉敕赈济,抚绥流民”,直到战乱平息。嘉靖三十年(1551年),骆颙任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等处都御史,也称“漕运都御史”,统管全国漕运事务,任上“声政日隆”。
骆颙出仕三十年,虽职位一路升迁,但始终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时常以“御史”衔加身,成为明嘉靖朝维护风纪之能臣。卸任后,骆颙“乞归田宅,一仍其旧,乡党高其行。”为表彰骆颙的功德,朝廷诏令富顺为其建“都宪坊”一道,树为后世典范。据旧志载,“总督骆颙墓,在县南石王溪”,即位于今赵化镇西。刘光第诗《竹岩洞》云:“铁炉坳下竹林疏,吊古澄怀一洒如。宦海渊源黄骆里,洞天雷雨宋明书。”诗中的“黄骆”即明正统解元、进士黄仕儁及骆颙。
除上述五人外,从富顺走出的御史还有二十人,其中,任佥都御史以上的有杨述程、刘鼎、刘泌三人,任监察御史的有刘简、陈嘉章、杨述中、曹琼、陈良玉、徐岱、李凤、聂登、熊迥、李长春、聂绍昌、阮振中、朱坚、傅玑这十四人,任六科给事中的有谢廷茝、钱梦皋、刘时俊三人。这些从才子之乡走出的御史官,或为君主耳目,或为朝廷喉舌,他们胸怀抱负,持身守正,在自己的岗位上指陈时弊,忠言直谏,察纠内外百官,为后世塑造了公正廉明的富顺籍御史形象。这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富顺传承弘扬廉洁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今天党风廉政建设的鲜活教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新闻推荐
富顺,钟灵毓秀,不仅是才子之乡,也是四川经济强县。改革开放以来,富顺走出了一条既重农业,又兴工业的路子,逐渐形成了极具影响力...
富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