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两个刘光第

内江日报 2014-02-16 03:40 大字

◇唐水莲

清朝末年,中国有两个名叫刘光第的名人因自己的功绩被载入史册:一个是曾四任隆昌知县的刘光第,另一个是因参加“戊戌政变”而被斩于京城菜市口的刘光第。一个是天津人,一个是四川富顺县人。

隆昌的石牌坊中,以德政坊和节孝坊为主。在隆昌现保存完好的五座德政牌坊中,有一座“刘光第德政坊”。

这位刘光第是天津人,进士出身,道光十四年(1834)首任隆昌知县,之后三次出任隆昌知县。刘光第德政坊建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建坊之时,刘光第尚在隆昌知县任上。在封建社会里,活不修祠,活不建坊。刘光第因为修建了两个栖流所,隆昌百姓在生前给他建坊,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任官员活人建坊第二人(明代许国为活人建坊第一人)。

当一个县官不容易,当一个好县官更难,要当好隆昌这个县的县官,特别难。隆昌为巴蜀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地处六路之冲,自古商贾云集,乞丐流浪者也云集此地。天寒地冻之时,冻死者无数。道光二十五年(1845),刘光第向全县乡绅发出倡议,请他们捐资,自己也捐出半年的薪水,亲自设计并参与修建了南关和北关两个栖流所,共可收留两百多名无家可归的穷人。

刘光第修建栖流所之后,考虑到栖流所里的人的生计问题,专门请来石匠、木匠、泥水匠传授技艺给栖流所里的青壮年乞丐,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刘光第还支持乡绅郭玉峦等人,在两个栖流所旁修建“捡验亭”,并买地置义冢,施棺木,用以埋葬那些死后无人收尸者。

今天,“刘光第德政坊”依然屹立在隆昌县城的北关牌坊景区内,其铭文为:

恭颂贤侯刘大老爷德政

贤哉邑侯!为民司牧,练大者才,恢宏者度。德性从坚,芳型夙树,冰雪聪明,神仙风骨。抚我黎元,惠我兆庶,不循不阿,以忠以恕。德洽与情,歌恭祝,贤哉邑侯!熙朝石柱。

邑士民公建

道光炳午岁四月十五之寅

咸丰九年(1859),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刘光第在自贡市富顺县出生,后来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刘光第出生在富顺县赵化镇,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少年时曾当过剃头匠,后发奋读书,进军科场。参加县考时,曾被镇上廖姓保正告了一状,以他少时当过剃头匠“曾操贱业”参加考试是“有辱斯文”,后被县衙以“具控各晴,律例无禁考明文,应毋庸议”驳回,准考,刘光第县考获第一名,后游学锦江学院,继续参考,23岁中举人,于光绪九年(1883)中“癸未科殿试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时年24岁。1898年9月5日,光绪下诏赏他与谭嗣同、杨锐、林旭四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不久,政变发生,四章京及康广仁、杨深秀同被捕,于9月28日(旧历八月十三日)被杀害于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刘光第死后,乡人把他的灵柩从京城运回。当刘光第的灵枢运回四川船过三峡时,沿江人民结队相送,各码头纷纷燃香设供,临江祭奠。沿岸纤夫自动帮助拉船,有时多达两百余人。由泸州转沱江,到达他的家乡富顺县赵化镇,家乡人民家家执香祭奠,人人戴孝痛哭。刘光第遗体寄放在赵化镇莲花庵内,外省来吊唁的人数以百计,京城的吊唁者更多。人们都说“刘君不死”,看到他家十分穷困,纷纷捐款赠物,其中有个不知名的吊唁者,留下银子百两而悄悄离去。

刘光第墓原在赵化镇罗汉寺,1984年,经自贡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刘光第先生骨殖迁葬于县城五府山革命烈士陵园供后人凭吊,由赵朴初为刘光第墓题写了墓碑。刘光第生前著作甚丰,存世作品有《衷圣斋文集》、《衷圣斋诗集》等。

两个刘光第,同样的名字,不同的光芒,在不同的时空,照亮了黑暗中的国家,警醒了前进中的国人。

新闻推荐

隆昌县疾控中心:加强对外学习交流 促进疾控标准化建设

(李华婷记者李忠福)4月25日,自贡市富顺县学习考察团到隆昌县疾控中心,学习交流标准化建设经验。考察团在隆昌县疾控中心学习交流了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有关事项,内容包括财政投入、实验室改造...

富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两个刘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