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老果园,办起农家乐,发展新产业 “老支书”善解“新难题” 农村大众报记者王星见习记者周桐通讯员张厚新

农村大众报 2021-10-27 14:28 大字

段会吉(右)在村里的农家乐内,与销售旅游产品的村民交流。“老支书”名叫段会吉,是沂源县石桥镇大泉村党支部书记。段书记其实不老,今年才59岁,之所以称他为“老支书”,一是因为他在村里的“工龄”已有37年,任村支书已近20年;更重要的是,他是位解决问题的“老手”。

沂源山地多,大泉村又在山窝窝里,所以是个纯山区村。过去,因为交通、灌溉、通讯等基础条件差,生在大山里的2400多位村民不仅“吃”不上山,反而因山而穷。尽管村里的负责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村民大门上一直刻着一个无形的“穷”字。因此,多年来村里积累了不少问题。

2002年4月,刚到不惑之年的段会吉说服自己,挑起了大泉村发展的重担。上任之初,他先从解决问题入手。村里过去为啥经济发展滞后?关键问题是路不好:出村的路不通畅,村内的路不好走!要想富,先修路。为争取资金,他在村内开动员会,外出到相关部门去“化缘”。多年来,采取小步快跑的模式,他带领村民最终“踏平了坎坷”:截至2020年,村内1300多米的主要街道铺设了柏油,7200米的背街小巷得到硬化,水泥路面通到每一户。路通了,发展的门一下就打开了——外边的人进来方便了,村里的山货外出也畅通起来,大泉村一下有了活力。

过去,因为缺水,村里18000多亩山地,基本是靠天吃饭。村民也只能饮用村头湾里的存水,既不方便,更不卫生。段会吉上任后,积极争取资金,先后在村北、村东打了三眼深井,为每户通了自来水,果园里也安装上灌溉设施。现在,村民拧开水龙头就能做饭,合上电闸就能浇树,生活、生产既方便又高效,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随着修路、通水工程的进行,村里的其他配套建设也同步展开,电力改造、河堤加固、街道绿化、旱厕改造、危房重建……越来越美的大泉村逐步有了魅力,多了吸引力。

但在旧难题解决过程中,“新难题”也不断出现。对大泉村来说,最大的“新难题”是“绿水青山”怎么转化成实打实的“金山银山”?当然,这难不住“老手”段会吉。

村里来的游人多了,他就引进能人,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游客来了,喜欢采摘,他动员村民改造老果园,流转土地,建起果树采摘园和6个草莓采摘大棚。为进一步吸引游客,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村里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建起了何万祥烈士爱国教育基地。村周围的山上盛产荆条、益母草等中草药,不少村民经常熬制荆油、益母草膏自用,由于效果良好,引得游客纷纷购买。为支持村民增收,村里去年开了“荆油文化节”,帮助村民扩大销售。

“我不善于说,但善于埋头实打实地干,也善于解决难题。”段会吉这样评价自己。

面对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难题,段会吉也拿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村里有60多套20世纪70年代的石头房子,要打造成民宿;村头有座隋朝时期的寺庙,要尽快开发出来;荆油熬制需要提档升级。“过去,很多人不愿吃的地瓜面,在我们这里包成包子后,成了游客吃饭必点的网红食品,如果不提前预订,根本都抢不到。不起眼的荆油,现在一两能卖到50多元,北京、上海的人都打电话来买,所以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要想办法去干。”段会吉颇有感触地说。

新闻推荐

沂源县振兴路小学 打造有序的路队秩序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历山街道振兴路小学以此为契机坚持不懈抓好学生...

沂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