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产业优势,建起百余桔梗加工点 南鲁山镇两千农民家门口当工人 农村大众报记者姬飞燕

农村大众报 2021-09-09 13:42 大字

家门口就能有活儿干,有钱赚,大伙儿干得很起劲。玉米未到收获时,果子尚在树上挂。这个季节本该是庄户人较为清闲的时候,可以门前唠唠嗑、村中逛一逛。可是8月18日,记者来到齐长城脚下的南鲁山镇北流水村,却发现这里的村街、小巷几乎见不到闲着的村民。

“自从村里有了桔梗加工厂,不光我们村没闲人,就连附近村里,只要身体健康愿意动弹的,都去刮桔梗皮、劈桔梗丝去了,家门口就能有钱赚,村里基本没闲人。”北流水村村委委员薛大远笑着说。

“南鲁山镇桔梗种植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规模种植,2000年陆续有了桔梗加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全镇桔梗加工产业不断壮大,产品主要发往东北、韩国,年销量达1万多吨,销售额达1.2亿元,已成了镇上的优势产业。”南鲁山镇文旅办公室主任高玉范说。

如何利用优势产业做好富民文章?高玉范介绍,针对桔梗加工操作简单、对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不大、工时灵活、老少都能干等特点,南鲁山镇党委、政府主动做好群众致富与企业发展互助共赢的文章。镇上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联合多家桔梗加工龙头企业在璞邱五村、北流水、车场等桔梗加工企业多的区域,建起了5个标准化致富车间,吸纳当地农民进车间务工。

北流水村村头,山东沂源华康食品有限公司院内,一袋袋等待加工的桔梗堆成了小山。人还没走进加工车间,已听到嚓嚓的干活儿声。

记者走进刮皮车间,只见五六十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每人跟前都堆着一堆带土的桔梗。他们腿铺垫子,人手一把小勺,一手刮一手转,只几下功夫,一根灰突突的桔梗就变了模样。

“我眼神不行,比不上他们,一天也就刮个五六十斤。”正在刮皮的白明云大爷告诉记者,他是南流水村的,今年69岁,除了眼睛不太好,身体还可以。平常在家也闲着,没事儿就和同村的老伙计结伴过来刮桔梗,解了闷还能赚个零花钱。

“会使勺子,就能干了咱这活儿,刮一斤八毛五,活儿不累,只要肯干,就有钱赚。”坐在白大爷不远处的田生梅也是南流水村人,她今年61岁,动作很麻利,说着话儿,丝毫不耽误手里的活儿。

刮皮车间内的务工人员,年纪普遍偏大,但个个干得挺起劲。“年轻人大多选择到隔壁车间去劈丝,那边要求高一点儿,工资相对也高些。”山东沂源华康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丙福说着,带着记者来到了劈丝车间。这里足有百十号人,跟刮皮车间不同,这里多为50岁以下的妇女。

北流水村35岁的吴爱花,一边熟练地将粗加工过的桔梗劈成丝,一边叮嘱身边的儿子看动画时把头抬高点儿。

“孩子刚5岁,我哪儿也去不了,每天带他过来劈劈桔梗,赚个七八十元,就够我们一家开销了。”不耽误带孩子,还能有份收入,吴爱花对现在的工作挺满意。

陈丙福介绍,他们公司每年可生产桔梗2000余吨,产值2000余万元,“从去皮、劈丝再到包装、出口,需要不少劳动力,光我们公司就能为乡亲们提供200多个岗位,看着大伙儿不用出远门就能通过加工桔梗增收致富,我是打心眼里高兴。”

“能跑能走的,都进致富车间啦,对那些行动不便的,镇上也考虑到了。”高玉范介绍,镇上利用村里的闲置农房、简易仓库、庭院闲场建了不少桔梗加工服务站点。服务站点采取送货上门的方式,让行动不便的群众在家加工桔梗,完成后由工作人员到户回收,确保了这部分群众足不出户、稳定增收。

目前,全镇已建起大型致富车间5个,服务站点107个,带动近两千名群众家门口打工致富,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1300多人,实现人均月增收500元以上。

“群众家门口打工增加了收入,充足的劳动力也让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高玉范说,“目前,镇上已有鹏旭、华康、鑫悦等12家桔梗加工龙头企业,年产值达1.2亿元。其中华康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年出口桔梗1000吨以上。鹏旭公司在东北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新闻推荐

“布鞋校长”的学生们: 他的到来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

李振华的学生耿玉生在回忆老师的过往。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巩悦悦周国芳荆新年张朝阳摄受李振华...

沂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