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书记”

大众日报 2020-11-13 09:36 大字

将丰收的苹果装箱检查草莓的长势,王金成不停忙碌着。 □刘磊 报道□ 本报记者 刘磊 本报通讯员 徐慧 陈颖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这是一个年轻人梦想成真的故事。17岁进城打工的王金成在24岁时许下35岁改变家乡的愿望。如今,他的家乡淄博市博山区博山镇上瓦泉村,草莓38元一斤还供不应求,一个周末就能接待上千游客。上瓦泉的“博山草莓”“博山韭菜”也获得有机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35岁时间线

11月7日,漫山红叶如毯,给初冬略显萧瑟的淄博市博山区平添了一抹斑斓的色彩。

驱车沿崎岖的山路一路前行。当到达博山区博山镇上瓦泉村时,早已在村口等候多时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金成便三步并作两步迎了上来。

“走!今儿咱先不进草莓棚,我带你去看看村里的‘发财树’!”没有过多的寒暄,王金成拉着记者就往村东的山上奔。

高高的日头把他的脸映得通红,王金成一米八几的“大个头”走起山路格外利索。两年多没见,他清瘦了不少,但精神头依然高昂。

翻过山顶,映入眼帘的并不是满眼的郁郁葱葱。若不是王金成一再提示,怕是很多人都很难将眼前不过一米有余的“干巴”小树跟目前上瓦泉老百姓视作“发财树”的大榛子联系到一起。

按捺不住疑问,记者拾起地上零星散落的几片枯叶问:“这么小的‘苗’照顾起来费劲不说,这一年能有多少收益,让你这么‘魔怔’,草莓棚都不顾了。”

“别看这榛子树长得‘矬’,咱这有不少都提前坐了果。再等一两年进入盛果期,就可以实现亩产干果五六百斤,每亩利润七八千元。”王金成笑着说,虽然亩产效益不如草莓,但榛子种一茬能有二三十年的盛果期,好打理、市场前景好,“是未来咱瓦泉人名副其实的‘金果果’”。

上瓦泉村位于博山镇镇政府驻地以南10公里,地处三府山北麓,莱芜、沂源、博山交界之处。山清水秀不假,但也一度因交通不便、山地贫瘠而成为“穷乡僻壤”。

1969年出生的王金成,高中没读完,便如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般,不想在这个山旮旯、“穷窝窝”里困一辈子,一门心思只想逃离,去城里闯一闯。

“博山曾经是淄博市政府所在地,过去又是远近闻名的重工业基地,上瓦泉虽然离城区远点,但能有多穷?用村里老一辈人的话说,似乎过去‘穷神’和这片土地有缘,穷山、穷水、穷村民,瓦泉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大人抽树叶,光腚孩子多。”王金成回忆起过去的那段时光,唏嘘不已,“千数口人守着千数亩耕地,也就勉强糊口。那时候连同中、下瓦泉村,也算‘小有名气’,是附近数得上的穷村、后进村,村里娶不上媳妇的光棍格外多,‘亲戚都绕着走’”。

就是十多年前,上瓦泉村村民人均收入不过2000元,村集体收入为零。

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17岁的王金成只身前往博山城区打工。“咱一没学历,二没技术,进城就是凭把子力气干装卸小工。钱不少挣,但苦也真没少吃,手上、肚皮上磨得全是血泡。”王金成苦笑着说,“那时候年纪小,执拗得很,又有些叛逆,碰到难处都是咬咬牙,硬抗!想着就是累死也不能回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的历练不仅让王金成成长不少,也让他有了些积蓄,渐渐在城里扎了根。

“那时,一年一两万的收入,富裕谈不上,但温饱有余,而且事业又蒸蒸日上,为什么想着回村,这不有悖于你当时的初衷么?”记者问。

“我有了成长,但村子却没啥变化。每逢节假日,我都会回村看老人。村里的近况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咱上瓦泉村就活该惹人嫌,上瓦泉人就活该穷一辈子?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24岁那年我就许了个愿:35岁之后,一定要回来,带着大家一起改变上瓦泉。”王金成说。

“为什么是35岁?”

王金成哈哈一笑,“我一直很喜欢一个词:‘折腾’,而且不都说年轻人要有梦想吗,这个计划是我的梦想,一直都是。但我也要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来为此作铺垫,资金、阅历、能力、社会人脉资源等都是我当时所需要的。”

“家里人不反对么?”

“反对,在城里无论是生活还是孩子教育都方便,但我说过我是个执拗的人,认定对的事,就会干到底。”

“能人”回村

上瓦泉村的老百姓并没有等太久,2007年换届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王金成就开始行动起来,多次召开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意见,寻求村民发家致富的新门路。

“离开上瓦泉村这么久,村里的情况肯定大不一样,你上任后不先摸摸情况就动起来,不怕步子迈得太大?”记者一脸好奇。

听了问题的王金成忍俊不禁,“其实许愿后第一时间我就有了动作,先找到老书记沟通想法。然后1997年,我在村头开了小卖部,逐渐把精力转移回来,再者农村的小卖部还是村里的‘信息部’,我也想借此机会摸清摸透村里的情况”。

从置办小卖部,到入职村两委,再到走马上任村支书,王金成不仅对村里的情况了然于胸,也逐步摸索着适合上瓦泉村发展的路子。

“有机农业”的概念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进入中国,但直到2008年,社会各界才真正重视。“当时刚进入公众视野的‘有机农业’绝对算得上是新鲜事物,你怎么敢给上瓦泉选这么一条路?”记者问。

“整个博山镇位于淄河最上游,地处特级水源保护地,工业的路子基本走不通。通过一系列调研,我们意识到,单纯依靠传统农业种植很难让大家富起来,只有立足上瓦泉村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优势,我们才有‘翻盘’的机会。”王金成回答,“具体咋抓优势?首先得抢抓各级政府出台的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博山区委区政府整建制建设生态农产品生产区机遇,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虽然发展有机种植的路子有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不允许使用化学肥料、农药,能种出好果子?”“价格这么高,能有多少市场,卖不出去咋办?”“成本这么高,万一失败,谁来担责任?”“城里人都没捯饬明白,咱这小村能玩得转?”……

“压力不大是假的,我心里都‘打鼓’,别说乡亲们了。但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想消除疑虑,就得找人先蹚蹚水。”王金成说。

草莓灵感

说干就干!2008年,两名党员、三名种地的“老把事”带着全村人的希望,一人一个大棚一亩地开始在外聘技术专家的指导下种起“有机草莓”。

“咱上瓦泉地处山区,百姓零散自种的不仅有苹果、桃等水果,还有小米、地瓜等农产品,相对种植经验丰富,基础好,当初为什么偏偏选择草莓?”记者问。

“一方面,当时草莓价格具有绝对优势,在相对高端的水果市场也容易被消费者认可。”王金成从手边的抽屉中拿出了一份泛黄的《淄博日报》,那是2008年刊登的一篇沂源县中庄镇种植户阮明文通过种植草莓发家致富的报道,也正是这则信息给了王金成灵感,让他一步步走上了“有机书记”的道路。

“人家一亩地收益能有3万多元,这对当时的农民来讲,简直是天文数字。地理位置上,咱跟沂源并不差什么,无非就是少经验、缺技术。”王金成说,“当时我有幸参加全市有机农业种植动员会,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周继强博士讲了发展有机农业的相关知识,虽然当时听得一知半解,但却隐隐约约让我摸到了发展的路子。”

“在组织村两委成员到中庄镇实地参观学习归来后,我们就商议规划了5个草莓大棚作为试点,并请来阮明文提供种植技术支持。”王金成回忆。

“那段时间,真是度日如年,金成书记跟我们这些试验户恨不得天天住在棚里。施肥、栽苗、浇水、授粉样样都按部就班地操作。现在想想,伺候自己孩子都没这么仔细过。”说话的是上瓦泉村党支部委员刘世礼,也是当初参与试种的党员之一。

转眼来到2008年12月25日,“上瓦泉的第一颗草莓熟了!”王金成说,这是个至今都让他难以忘怀的日子,“当看到成熟的第一枚草莓时,几乎是强忍眼泪。我轻轻咬了一点细细品尝,口感特别好,当时就预感到,我们的试验成功了”。

隆冬十二月,寒风西北吹,王金成和上瓦泉村民的心却是暖暖的。试种大棚内果香弥漫,娇艳欲滴的草莓开始有了收获。一斤草莓市价十五六元,一个棚平均收入一万多元,相较老百姓彼时平均每年每亩1000多元的收入,已是十倍有余。

听说不光是草莓,数量不多的有机韭菜未出大棚就以50多元一斤的高价被抢购一空,摆到了淄博、济南甚至北京的餐桌上。试种成功,接下来的工作理应‘顺水推舟’。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王金成调侃自己虽然学历不高,但在他看来,虽然试种成功,却还得扎实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只有思想统一,全村拧成一股劲,才能甩开膀子大步往前走”。

为了让村民尽快转变思想、达成共识,2009年,在王金成的组织下,上瓦泉村先后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村民小组会、种植户会议50余次,并成立了专门负责种子、技术、销售的淄博润成有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仅一个月的时间,上瓦泉就流转土地600余亩,投资60余万元对集中连片的土地实施了客土置换;同时,发动党员动员群众投资400余万元建起20个有机韭菜大棚、60个有机草莓大棚,当年纯盈利100万余元,为全村高效有机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小村产业链

看过王金成和上瓦泉村老百姓如今的“心头好”——大榛子果园,王金成又带着记者一头“钻”进了刘世礼的草莓大棚,恰好碰到了来向刘世礼“取经”的村民刘庆忠。

说起草莓,今年51岁的刘庆忠打开了话匣子,脸上洋溢着笑容。

“要不是金成书记带着咱这些‘苦哈哈’摸着石头过河,咱恐怕这辈子都不会在地里跟草莓‘打交道’,更不会有现在这好日子。”刘庆忠掰着手指头细算着一笔笔收入,以前两口子靠3亩地种点地瓜玉米维持生计,农闲时务工收入也有限,始终保持温饱,现在撇开三亩黄桃果园一年小两万元的收入,自家的草莓大棚一年就有五六万元的利润,加上在村里草莓大棚“打工”的收入,一年至少能挣十多万元。

有机草莓等有机农产品的发展,不但扮美了村容村貌,而且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让人买得放心,吃得安心。上瓦泉的草莓38元一斤还供不应求,一个周末就能接待上千游客。上瓦泉的“博山草莓”“博山韭菜”也一举获得有机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最近几年,草莓采摘园遍地开花,跟风严重,村里的草莓大棚没受到影响。“不算今年,村里的草莓大棚亩均利润年年都有增长。管理精细的种植户,一亩一年就能有十多万元收入。其实不仅得益于我们上瓦泉村先人一步,更重要的是我们较早在市场打响了知名度。”王金成不无得意地告诉记者,上瓦泉草莓能叫响品牌,很大程度在于其规模化生产及先进的农业管理机制。

“村里农户要打响农产品品牌,就要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抱团发展打开销路。成立合作社前,村民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跑市场、找销路,有些农户种植规模小、经营时间不长,常常因信息来源受限,销售渠道不畅。”王金成说,通过土地种植整合,合作社统一农户的种植技术、统一产品管控、统一购销渠道、统一品牌宣传,让上瓦泉的有机草莓、韭菜打开了销路和知名度,同时既能使合作社重点统一打造一个或一系列品牌,又能避免部分品质较差的商品以次充好,影响品牌美誉度。

“咱‘上瓦泉草莓’年年都不愁卖,就是疫情期间,靠着家里的‘小年轻’捯饬的网购,咱也没受多大影响。”刘庆忠的眼神中满是骄傲,“今年俺家二闺女准备考研,八九不离十!”

尽管上瓦泉村的草莓采摘活动搞得不错,但由于只有冬季才能采摘,活动时间短,项目单一。眼见周围其他城郊都市农业项目如火如荼,“不愿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王金成和镇上领导一合计,决定开办果树认养。

2015年,上瓦泉村成立山东鑫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了占地200亩的“999开心果园”,形成了采、购、游、吃、住、行一条龙的都市农业休闲旅游链条。

“果树认养,不仅能很快回笼一笔资金,确保部分果品的销路,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而且在弘扬绿色生活理念的同时,赚足了人气,打响了上瓦泉的知名度,可以更好地带动有机农产品采摘、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进一步拉长了农业产业链。”王金成对此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村子想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实现新的突破。”王金成告诉记者,如果说产业是立体有形的,那么文化就是乡村的内涵和灵魂,也是乡村最具吸引力的元素。2018年,王金成带领村两委开始探索由鲜果种植采摘到干鲜果品种植加工销售和休闲度假旅游的全产业链模式转变。“我们把村里35处闲置破旧的民房重新翻修,把别具特色的乡风民俗、红色文化等乡村文化元素,以特色民宿、百姓大舞台、培训基地等形式融入乡村文化旅游产业。

村民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村集体的收入也水涨船高。2019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村集体的收入达到200多万元,乡村产业振兴让上瓦泉村全体村民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王金成也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齐鲁乡村之星”“山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与王金成漫步上瓦泉村,干净整洁的路面,错落有致的院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墙以及碧波荡漾的小河,展现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碰到村民,王金成总会驻足攀谈一会儿,聊聊近况,听听建议。

“村集体有了收入,腰杆硬了,也能为村民做更多事,村两委威信自然就高了。”王金成说,近些年,上瓦泉村不仅投资建设了多处文化娱乐设施,投资100余万元建设了老年公寓,村内孤寡老人全部由村集体集中供养,近千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也已初见雏形。

榛子联村

想要进一步持续发展,还是得向荒山荒地要效益。所以,经过调研,在博山区和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王金成瞄准了大榛子产业。

2019年,上瓦泉村联合周围7个村,探索成立了瓦泉片区榛子产业联村党委。

当日下午,我们一行又跟王金成来到“隔壁”的中瓦泉村“串门”。

中瓦泉村党支部书记翟所民爽朗地说:“周围几个村沾亲带故,亲戚不少,看到上瓦泉的老百姓过上了红火日子,咱中瓦泉村哪能不眼红,好在我们也有样学样,差异化搞起了黄桃、蔬菜有机种植。老百姓也鼓了腰包,扔掉了穷帽子。”

犹豫片刻,翟所民接着说:“但这几年发展还是遇到了瓶颈。村里常住人口满打满算也就200多人,无法像上瓦泉一样搞规模化种植。好在这榛子产业产值稳定、耐土地贫瘠、易储存、后续加工产业链丰富,劳动强度又小,恰恰适合我们村的现状。联村抱团‘闯市场’,我们不仅支持,而且非常期待。”

目前,瓦泉片区已初步建成600余亩东峪榛子育苗基地和榛子种植示范园区。

谈话间,王金成细数着过去十余年间上瓦泉村的变化,从村貌到百姓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种植结构也实现了“三级跳”:2009年开始放弃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全力发展有机草莓和有机韭菜大棚种植;2015年实现了由单一棚内冬春季特色农业到一年四季有花有果的特色富硒鲜果蔬菜种植的跨越;2018年开始探索由鲜果种植采摘到干鲜果品种植加工销售和休闲度假旅游的全产业链模式转变。

百姓的笑声里,上瓦泉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蓝图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田园风光正在成为“聚宝盆”。

夕阳西下,只留一抹金色的余晖洒在大地,王金成对于上瓦泉村的未来又有了新的规划,他打算在文旅、农旅融合上大作文章,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

新闻推荐

树爱国情怀 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

树爱国情怀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革命英雄们的敬仰之情,近日,沂源四中组织“讲英雄故事·树爱国情怀”...

沂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