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奎方:“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工作做好。” 大山里有位这样的守灯人
2019年12月27日,张奎方在检修瓦日线23中继站小张庄桥10753信号机。□ 本报记者 常青
实习生 刘文倩
本报通讯员 周青山 温勇
每天凌晨4点25分,铁路信号工张奎方都会准时起床,简单洗漱后,便奔向还被夜色笼罩着的大山。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照耀着沂源站时,他已经跑了10公里了。不管春夏秋冬,日日如此。“我跑步就是为了练速度和耐力,我们的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负责铁路信号设备维修工作的张奎方,常年带领着7个徒弟驻守在群山环绕的沂源站,守护着铁路上的“红绿灯”。“干了30多年了,在我负责的工作中,从未造成过列车晚点。”
沂源站是晋煤东输重要铁路通道瓦日线上的一个小站,管辖瓦日铁路32.8公里,共有信号机76架。为确保列车运行安全、信号显示绝对正确,每一个灯位都需要检查几十个接点。但是检查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影响列车的正常通行,“每次到现场检修时,我们只有两到三个小时,检修设备必须争分夺秒。”从2014年张奎方被调到沂源站工作以来,他就一直琢磨着怎么才能提高作业效率,节省检修时间。
“时间紧张,设备点又分散在大山中,没有明确的参照物,甚至东西南北都不知道,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效率,首先就要记准设备点。”为此,张奎方在工作伊始就实地勘察每一处作业点,用三个多月的时间,绘制出了一张准确详尽的路线图,上面标注着每一座桥梁、隧道及设备的精准位置。五年来这张图一直贴在办公室的墙上,泛黄的图纸成为了徒弟们的“秘籍”。连接着上万节点的机械室里也随处可见张奎方张贴的小标注,就是为了方便查找设备,节约时间。他不仅工作中讲究速度,生活中也是个“速度人”,记者与张奎方交流时发现,他的语速非常快,走起路来也带风,上楼梯都一步迈两个台阶。按他的话说:这都是常年的工作锻炼出来的。
不仅工作时间紧张,设备复杂,张奎方的工作环境也十分艰苦。沂源站管辖区内有8个隧道,9座桥梁。其中最长的隧道有7.85公里,最高的桥梁有50米高。低温、扬尘、恐高……都是他需要克服的难题。每次去检修都要负重20公斤,徒步走在石子路和凹凸不平的线路上,有的地方还需要手脚并用爬上去。“我每两个月就要磨坏一双鞋底后跟,磨破了我再钉上‘新掌’。隧道里的检修工作是最有难度的,整个隧道里需要检修的信号点有200多个,任务量大且进出不便,夏天时隧道里还会渗水,路很滑,有的区段没有灯,我们只能戴着头灯在黑暗中摸索。”
平常检修需要攻坚克难,遇到应急抢修时更是“惊心动魄”,但不论何时,张奎方永远都是冲在最前面的人。“去年夏天刮台风,洪水冲到了隧道口,雨水淹没了设备,我们接到电话就立刻出发,雨衣都没来得及穿,抢修了五六个小时,全身都湿透了,最终保证了列车的正常运行。”张奎方还记得,有一次深夜里大桥上刮大风,把田庄水库特大桥上的电缆槽盖板吹落,他了解情况后带领着徒弟们第一时间奔赴现场,15公里的路程,从接到消息到排除隐患,他们只用了半个小时。
抱着对工作的敬业和热爱,年过半百的张奎方做了32年的铁路信号工。“我热爱我的工作,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工作做好。”丰富的经验是他最大的财富,“每次到一个新的工区,有的工人一个月都熟悉不了设备,而我只需两天就能把站场平面图画出来。”张奎方还有十多本记录故障排除经验的小“日记”,他把这些经验都传授给了徒弟们,为了让徒弟少走弯路,也为了更好地保障铁路安全。他的车间党支部书记评价他:“将工作当成事业,一心一意把工作做好,把徒弟教好。”
临近春运,列车运行密度增加,以前每周检修四次,现在减少为每周两到三次。“检修次数变少,意味着我们的责任更重,必须提前养护好设备,才能确保春节期间运输效率。”张奎方已决定今年春节留下值班,让徒弟们回去过年。为此,他与徒弟们争论了很久,最终徒弟们没有拗过师傅。徒弟们知道,他是要把更多阖家团圆的机会留给别人。
当太阳落山,余晖笼罩着蜿蜒群山中的沂源小站时,张奎方和他的徒弟们已吃完了晚饭,坐在办公室里“上课”了,他们交流着白天遇到的检修难题,并计划着下一次的检修工作,每晚7点的小课堂凝聚着师徒情谊,更将这种敬业的铁路人精神一代代地传递下去。
新闻推荐
文字处理软件培训为提高教师自身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规范日常文件处理,近日,沂源县荆山路幼儿园开展了“文字处理...
沂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