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新时代的人民楷模 中共沂源县委副书记 周婷
沂源是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朱彦夫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今年10月22日,我受组织的委托,把“最美奋斗者”的奖杯和证书送到朱彦夫家中。86岁的他仍然坚持每天收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过去没条件,他就用收音机收听新闻节目,这是他一辈子的习惯。临走时,朱彦夫从笔记本里搓出一张小纸条交给我,上面写着“与其腐烂、不如燃烧”!纸条拿在手里很轻,放在心里很重!这是他内心的独白,更是他一生奋斗的写照!
朱彦夫常说: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
在朝鲜战场上,他浴血奋战,舍生忘死,在战斗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回国后,他毅然放弃荣军院的特护待遇,回到了家乡。靠着顽强不屈的意志,实现了生活自理。
战场上,他扛起枪杆子,与敌人英勇作战;在家乡,他抱起锄杆子,带领群众向贫穷宣战;退休后,他夹起笔杆子,向人生极限挑战!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写就极限人生!
朱彦夫没有忘记战场上指导员牺牲前对他的嘱托,他要把战争的壮烈写下来,传给后人。但是写书,对于失去双手的朱彦夫来说,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刚开始,他用嘴含笔,口水连着汗水,泪水和着墨水,不一会儿就弄得字迹模糊。后来,他尝试用残肢抱笔、手腕绑笔,残臂磨破了,他便贴上胶布,忍着剧痛从头再写。他就这样一撇一捺,一点一滴的坚持着。整整7年,他以惊人的毅力,写成33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
朱彦夫说,“在别人眼里,我似乎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但我认为,幸福是有层次的。奋斗着,就是幸福的。”已有70年党龄的朱彦夫,从未停止过奋斗的脚步,创造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执着如山的不懈追求,使他铁骨铮铮,立于天地之间!
他是不忘初心的坚守者。
当“人民楷模”这枚沉甸甸的勋章挂在朱彦夫胸前时,我能真切感受到他激动的心情。他说:党和国家给我的太多了,我做的还不够。
“当干部,就是要把心掏给百姓,以心换心,群众才会信你、认你。”朱彦夫是这样说的,也这样做的。
村民蔡淑英10岁时,先天性心脏病发作,不省人事,家里人急得团团转。正好县里来车接朱彦夫作报告,他就揣上自己的抚恤金,先把孩子送到了医院,幸亏抢救及时,小淑英脱险了。后来,嫁到外村的蔡淑英和丈夫专程来看他,含着泪对他说,“朱书记,没有您,俺这命早就没了……”说着就要下跪,朱彦夫急忙拉住她说,“谁家没个难处?我帮衬大伙一把不是应该的吗!”
这样的事朱彦夫不知做了多少。群众有苦,他自己难甜;群众受穷,他心里难安;群众有难,他慷慨相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心系百姓,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他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起共产党人绝对忠诚,永葆本色的浩然正气!
他是牢记使命的践行者。
走进张家泉村,望着漫山遍野的“沂源红”,抚摸着大口井上的一块块方砖,朱彦夫当年带领乡亲们战天斗地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朱彦夫说,“为群众做事,干不干,实不实,带头不带头,境界不一样,影响不一样,结果更不一样!”
1957年,朱彦夫当村支部书记的第一天,就拖着17斤重的假肢,拄着双拐,围着这个贫穷的小山村转了一圈。他对着大山发誓:穿军装的时候咱没当过孬种,在这个新的战场上也不能输给贫穷!
张家泉是个缺水村,祖祖辈辈吃水难。朱彦夫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找水,他请来水利专家,翻山越岭转遍了沟沟坎坎,几天下来,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晚上回到家,老母亲看到他摔得浑身是伤,心疼得直掉泪。
水源找到了,朱彦夫就天天靠在打井工地上,现场指挥,解决难题。山里的冬天格外冷,他在寒风中站了一天,截肢处磨得钻心的疼,他想把假肢卸下来休息一会,却怎么也卸不开,原来流出的血水和假肢硬生生冻在了一起。大伙儿看到后,都落泪了。大家含着泪把他送回了家。可第二天一早,朱彦夫又准时出现在了工地上,看到他们的带头人回来了,大家伙的干劲更足了!
就这样,经过3年苦干,不知道爬了多少山路,不知道摔了多少跟头,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艰辛,他硬是带领村民打出了3口深水井和3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张家泉村的吃水难!这水流到地里,地活了,流到老百姓的心里,心甜了。
朱彦夫当书记25年,光假肢就磨坏了7副。他带领乡亲们,棚沟造地,在贫瘠的山地上造出了一块块旱涝保收的“小平原”,每年增产粮食几万斤;他顶住压力大搞副业,改善了村民生活;他带领林业队,种植苹果和花椒,千亩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聋哑老汉遇车祸受伤严重,肇事车辆驶离现场。沂源交警大队民警通过层层卡口排查、周密侦查研判,历时19小时,将“1...
沂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