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工商资本下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孙鸿彬
淄博市紧紧扭住工商资本下乡这个牛鼻子,带动生产要素回流农业农村,有效强化了乡村产业发展条件,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了乡村振兴全面起势。
一、主要模式及特点
淄博市的工商资本下乡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扩大化、投资领域多样化”的特点。从投资主体看,既有城市各类工商资本,也有乡村各类工商资本;既有个人投资,也有主体投资。从投资领域来看,逐步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领域拓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生产性服务、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养生养老、餐饮食宿等等,都为工商资本下乡提供了更多的承载空间和投资领域。从发展模式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直接投资兴办企业模式。工商资本寻找产业基础好、产业比较成熟的基地(原产地),充分利用资金、技术、管理的优势,投资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或者建立电商平台销售乡土特色农产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既实现了投资效益,又促进了优势产业的发展。
淄川区工商资本已投资3亿元,主导发展富硒特色农业,以“富硒淄川、健康之源”为主题,突出规模种养、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技术创新,富硒农产品年总产值达到6.8亿元,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中国富硒蔬菜生产基地、中国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称号。
(二)跨界转型投资模式。近年来,随着环保整治力度加大,“散乱污”企业大量关停。农村交通、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流运输更加便利,加上人工、土地等成本相对较低,农业农村成为新选择。淄川区西河镇马家庄董汉彪原先开采石灰石矿,企业关停后建设凤凰山田园综合体,涉及北坪、南坪、马家庄等14个行政村,规划建设核心区0.5万亩,带动周边1.5万亩。项目计划总投资4.69亿元,目前已投资1.2亿元。淄川区久润富硒总经理潘军在建材企业关停后,改行投资1亿元打造万亩富硒生态园,集种植、采摘、休闲、餐饮、住宿、加工为一体,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年产值4000多万元。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模式。工商资本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建立种植(养殖)基地、园区,农民到公司打工,可以得到土地流转、打工、分红等多份收入。如山东得益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高青木李镇投资10亿元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种养加生态循环奶业基地,包含现代规模养殖、现代品牌农业、农牧文化观光、饲料加工四个核心板块。公司流转土地近3万亩,从澳大利亚进口7000头纯种澳洲荷斯坦奶牛,养殖基地建成后可实现奶牛总存栏量3.5万头,年产原料奶23万吨,粪污净化有机肥可年产近2万吨,带动周边“粮改饲”8.4万亩。
(四)乡村能人返乡创业模式。这类投资主体多为个人投资,年轻时从农村出来,在外经营多年,手头上有富余资金,有带领家乡人民共同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沂源县鲁村镇董方军,计划投资6.7亿元打造沂河园田园综合体,规划总面积3.2万亩,已投资近2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2000万棒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基地,新修道路26万平方米,流转旧民宿118套,发展桃花岛生态观光业和“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带动周边发展优质桃园近万亩。如61岁的“当代愚公”淄博河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汉修,曾从事煤炭经营,6年来投资6500万元,改造废弃矿坑荒山1000多亩,建成了北方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富硒软籽石榴科技示范园。同时,安置50多名村民务工,为产业扶贫开辟了一条新路。
(五)村企合作模式。村集体牵头,吸引社会资本参加,发展餐饮、民宿、旅游,既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升级,又带动了农村金融发展,深化了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淄川区太河镇鲁子峪村集体成立唐三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淄博洪铝矿业有限公司总投资3亿元开发建设小木屋乡村民俗度假区,景区接待人数预计达10万人次,项目收益2000万元,主要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建设。
今年以来,淄博市乡村产业振兴开工项目127个、总投资110.77亿元,其中工商资本项目就有100个、总投资72.08亿元,分别占乡村产业振兴开工项目和投资总额的78.7%、65.1%。
这些成绩的取得,第一,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门提出指导性意见,作出安排部署;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园区开展调查研究,推动解决突出问题。第二,离不开协作配合、推动落实。市农业农村局会同财政、自然资源、金融等部门,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搭建对接平台,深入镇村组织工商业主座谈,推动项目落地落细。第三,离不开政策集成、创新突破。实施“百企建百园”工程,自2019年起,3年内企业当年完成500万元或3年内累计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含)以上,将给予不低于10%的奖补,对连片流转土地、应用水肥一体化等给予奖补。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与农行、建行、农信社等战略合作,强化金融支持。与省农担公司推动政银企农保合作,担保贷款突破1亿元,力争明年达到3亿元。淄川区探索“宗地审批、多主体用地”,购买107亩建设用地指标,由7个工商资本投资主体使用,建设用地指标得到解决。
二、取得的成效
(一)夯实了乡村产业发展基础。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优化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既投资乡村产业发展,又参与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高标准农田、农村污水处理等有一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发展村庄规划、教育养老、乡村旅游、电商消费等服务业,带动了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重新优化配置。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智能食用菌产业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25人、研究生10人,高级职称15人,获得国际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山东金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桓台泓基农业,利用金德化工公司搬迁后50亩厂区,为泓基农业兴建农产品深加工车间;高青县正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正茂农业产业园,总投资达到18亿元;淄川区2019年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项目29个,仅固定资产就达4.1亿元;临淄区打造以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覆盖农业产业化集群全链条,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余家。
(二)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工商资本下乡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模式,重点领域正由最初的种养业,向“产+销”全产业链和“三产”融合转变。桓台县润邦农业公司开展多肉植物繁育推广,年销售额5000万元,居全国多肉植物高端市场前三位;淄川河东富硒软籽石榴,亩产5000斤,每斤售价18元,成为产业发展的隐形冠军。临淄区思远农业与国家农业信息化技术中心合作开发“农保姆”APP系统,采取“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集技术研发、教育培训、农业服务、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智能化发展道路;高青县依托中化现代农业MAP服务中心,推进“中化MAP+土地股份合作社+种植大户”模式,开展耕、种、管、收、储、销订单一条龙服务,极大提升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支撑了乡村全面振兴。工商资本下乡溢出效应逐渐向农村产业、生态、文化、社会治理、扶贫开发等领域方向延伸,对乡村振兴的综合带动效应逐渐凸显。比如,潭溪山旅游度假风景区带动300多家农家乐发展,解决2000多人就业,带动周边30余个村年增收70余万元;高青县花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带动2个自然村2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临淄区“山东林森生物”在皇城镇投资6000万元建设玫瑰创意小镇,将玫瑰从观光旅游向产品深加工领域拓展,申请到20项专利技术,年加工玫瑰花500吨,产值4000万元,将“美丽景观”变为“美丽产业”;山东施尔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施尔康生物肥料生产基地、施尔康果蔬种植试验基地、凤凰镇旱厕及畜禽粪便处理中心等农业“新六产”项目,形成完整的循环农业链条,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
三、需要解决好的问题
和下一步措施
淄博市撬动工商资本下乡,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支撑了乡村全面振兴,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规划引领不足。高效特色农业规模小、档次低,发展无序,亟须强化规划引领管控,推动融合发展,补齐发展短板。二是引导监管不够。工商业主对农业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应对不足,投资具有盲目性,流转农民土地、订单农业不规范,不能“富了老板、亏了老乡”。三是支持保障力度小。主要是“人地钱”三要素解决难度大,用地难、融资难、人才缺,限制了产业项目的发展壮大。下一步,淄博将树立市场化、法治化和专业化思维,强化平台思维、生态思维、有解思维,持续推动工商资本下乡。
(一)明确工作重点。一是落实一个发展规划。编制《淄博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规划》,引导工商资本找准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瞄准乡村产业重点板块、重点片区、重点产品,集聚发力,快突破快见效。主要是:生态有机、富硒特色、休闲观光、高质高效四大功能区域板块,粮食、果品、蔬菜、畜牧等6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苹果、黑牛、富硒、观赏鱼、猕猴桃、食用菌等10个产业集群。二是搭建一个对接平台。以“百企建百园”工程为载体,搭建政银企村项目对接平台,抓好乡村产业振兴重点项目库建设,对重点项目坚持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全程跟踪服务,促成落地达效。三是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工商资本下乡风险防范机制,探索设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防止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权益。
(二)强化载体建设。强化平台思维,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和特色产业强镇建设。今后3年,重点组织实施“1136”工程,打造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田园综合体、30个农业产业强镇(特色小镇)、600个集体经济发展培育村。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上,全面提升省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与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相结合,打造“淄博样板”。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上,聚焦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建设集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打造主业强、多业兴、宜居宜业的产业强镇。
(三)搭建对接平台。一是摸清底数。从供给侧、需求侧两侧入手,健全完善《乡村产业项目资金需求表》和《工商资本投资意向表》两张清单,找准工作对象和引导目标。二是找好媒介。以工商行业为主线,以区县、乡镇为单位,反复对接沟通,全力促成合作。三是重点突破。精准选取工商业主和产业项目,找准利益共同点、合作切入点,打开突破口,带动面上开展。四是搞好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提供发展规划、金融、政策等全方位服务。
(四)破解要素制约。坚持有解思维,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下大气力破解“人地钱”三要素制约。一是解决“地从哪儿来”。落实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10%用于乡村振兴,探索“宗地审批、多主体使用”方式,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实行“点状供地”。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场院、废弃学校、空闲民宅等各类集体建设用地,服务于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等产业。二是解决“钱从哪儿来”。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与省农担、市农行、市建行、市农信社等紧密协作,推动政银企农保合作,破解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引导区县制定专门财政支持政策,对连片流转土地、应用水肥一体化等给予奖补。三是解决“人从哪儿来”。用足用好“淄博人才金政37条”,重点抓好5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职工或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创新创业。聚力高端人才引进培养,举办健康农业论坛、乡村振兴与合作社发展论坛。深化市政府与省农业科学院战略合作,抓好山东果树产业技术研究院、特色农产品科技创新产业研究院建设。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姜乾相报道本报讯12月27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2019年度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
沂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