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朱家户村党支部书记张继学,24年坚守初心,凿穷山开富路 待到山花烂漫时 他在丛中笑

农村大众报 2019-12-27 14:16 大字

刚修好的进村柏油路 朱家户村里的破旧石头房子成了韵味十足的古朴民宿。

朱家户村里的垃圾坡成了如今的泉水景观。

堂屋方桌上的摆钟嘀嗒不停,不知疲倦。

李洪凤嫁给燕崖朱家户村的穷小子张继学时,娘家人凑钱给买了这台摆钟。34年过去了,李洪凤从没像现在这样在意过它,如今,每一段钟声里她都能听出一段故事,在这寒冬里抽出丝丝暖意。钟上的囍字依然红,钟声依旧在,可那个跟她一起听过钟摆声的人不在了。

张继学,沂源县燕崖镇朱家户村党支部书记,今年8月31日,59岁的张继学因长期带病坚持工作,错过治疗时机,医治无效去世。在张继学的送别仪式上,沂源县委领导班子来了,燕崖镇党委班子来了,朱家户村及周边十几个村庄的村民也来了。在沂源,从没有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的去世,能牵动这么多人的心。

先富带后富,

回村当书记

燕崖镇因盛产燕石而得名,全镇山多而峭,地贫且薄。朱家户村在燕崖镇西南,碾砣河上游,北靠青龙崮,南临凤山峪,可谓山环水抱、树密林茂。山是好山,水是好水,人是好人,可就是——穷。

“以前,但凡有点本事的,不管是考学还是当兵,都想尽法子离开这穷山村。”72岁的朱家户村老支书张传太说。朱家户村因处于“两山夹一沟”的地理位置,耕作条件差,交通不便,全村百姓生活很困难,男人不愿留,女人不愿嫁,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要饭村”和“光棍村”。

张继学兄弟5人,在朱家户村更是出了名的穷。为了补贴家用,也为了将来能娶上个媳妇,十几岁的张继学就早早地辍学外出闯荡。张继学人实在,脑子又活,慢慢做起了羊绒、兔毛等买卖,家里生活渐渐有了起色。1985年,他娶上了媳妇李洪凤,婚后,两人把生意做进了沂源县城。后来,生意越做越大,连内蒙古等外省的客户都慕名而来。30多岁时,张继学就已经成了沂源县里有名的大老板,不仅年收入四五十万元,家里还有上百万元的存款。“当时,10块钱都是大钱,我们经常一麻袋一麻袋地往家里带钱。”聊起往事,李洪凤恍在梦里。

20世纪90年代,当张继学给儿子买玩具车和学习机的时候,朱家户村的大部分村民甚至掏不起孩子的几块钱学费。改革开放初,“先富带后富”的标语印上朱家户村的破石墙时,村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继学。“先富带后富”不能光是嘴里喊的口号,还得落地。为此,包括张传太在内的几任老支书都找过张继学,希望他能回村带着大伙儿一起致富。“当年上面提倡经济能人当村书记,全村几百口人就继学合适。”张传太说。那时村民穷怕了,张继学就像救星一样。

思来想去,张继学决定回村。“人这一辈子图啥,自己好不算啥,让大伙一起好起来才算本事。”张继学的这些话是说给极力反对的李洪凤听的,也是说给家里的老人和兄弟们听的。很少和丈夫红脸的李洪凤这次不干了,和张继学大吵了一架,不过,倔得和牛一样的张继学并未动摇。

1995年,张继学上任朱家户村党支部书记。为了那颗“共同富裕”的初心,此后的24年里,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硬生生把一个穷山沟里的“要饭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朱家户的变化之大犹如变戏法,以至于很多闯荡在外的村民有些不敢相信。不过,大伙儿都知道,这出“戏法”背后是张继学24年的心血。

凿穷山开富路,

倔书记心系百姓

朱家户村的耕地几乎都在山上,村民祖祖辈辈以种植粮食为主。山地缺水,庄稼的收成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张继学回村不久,就开始着手调整村里的种植结构。从改良苹果品种发展“红富士”,到建立樱桃基地和葡萄园,朱家户靠山吃山,发展壮大了林果产业。

“苹果和樱桃刚种上,张继学就领着村民到40多公里外的张家坡镇参观学习,还利用自己做生意时积累的人脉找销路。”一直和张继学搭班子的朱家户村党支部委员杜元祥说。朱家户村的苹果和樱桃在市场上渐渐有了名气,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2005年前后,朱家户不少村民都买了农用车和面包车,村里还掀起了翻盖新房的热潮,“从那两年开始,嫁到村里的姑娘明显多了。”

路,一直是山里的难题。“当时村里的路都是山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村民骑摩托车摔倒过多少回。”杜元祥说。1999年,朱家户村就修了第一条进村水泥路。此后的20年,朱家户村又两次修路,从“村村通”到“户户通”,村里的水泥路变成了柏油路,大街小巷更是铺上了青石板。

修路并不特别,可为了修路,张继学却没少和李洪凤吵架。“村里前几年不富裕,他动不动就给村里垫钱,光修路就垫进去几十万,家底都垫没了。”李洪凤说,每一次争吵,都是因为垫钱,“我也有家,我也有老人孩子,他咋就不能先替俺娘俩想想。”自打当了这村支书,张继学就很少把自己想在前面。因为修路,他不仅垫钱,还摔伤住过院;因为建广场、治河道,他来不及让儿子照张全家福;因为抗风救灾,他顾不得自家漏雨开裂的屋子……就连村里“户户通”的硬化路,通进他家也是最后一个。

张继学一心为了村里,村民全看在眼里。2018年,为了道路和果园的安全、美观,朱家户村在进村的路上开建“初心墙”。为了省钱,张继学决定就地取材,用路边的石块垒墙。石块垒墙虽省了材料钱,可人工费也是大头,不过朱家户村没这个担忧。“张继学一带头,村民全成了义务工。两个月的时间,731口人的小村庄出义务工5000多人次,硬是建起了一条高1米,长6000多米的石头墙!”燕崖镇党委书记宋传伟说。在全镇44个村庄的村干部里,张继学是他印象最深、联系最多的一个。“他敢想敢干能抗重担,还经常主动请缨做带头示范。有了他,村民拧成了一股绳,干什么事都又好又快。”

党员干部带头,村民齐心协力。近年来,朱家户村在林果产业的基础上,利用美丽乡村片区建设的契机,与周围8个村组成了朱家户联村,发展起乡村旅游业。青砖碧瓦,溪水潺潺,古朴民宿,惬意山峦,如今的朱家户更像一幅画,人行其中,如在画中游。24年过去了,当初人人逃离的穷山沟变成了吸引成千上万游人的“最美山村”,当年刨地瓜果腹的村民们,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达到了2.6万元。

使命未完,

初心不改

张继学“走”得很突然,以至于村民们都以为他去外地开会了,以至于李洪凤一直想等丈夫回家吃饭。

今年“利奇马”台风前两个月,张继学就觉得肚子疼。李洪凤劝他去查查,可他也只是去村卫生室拿了点治拉肚子的药。这个忙得连亲孙女都没空陪的爷爷,这个总占据儿子微信步数榜首的爸爸,这个经常一天不见人的丈夫,哪舍得花大把的时间去医院蹲着。

8月初,疼得直冒汗的张继学决定抽一上午空去医院看看。然而,“利奇马”台风来了。山洪漫堤、房倒屋塌,张继学哪里敢走。他连夜组织了30多位青壮年村民抗风救灾,为了堵住进村的大水,他和其他人一起扛了大半夜的防洪沙袋,全天守在抗风救灾一线。“中间有几次,他捂着肚子蹲下来,都以为他肠胃不好,犯了胃病。”杜元祥说。连续坚持了三四天,他啥也没和大家说。

8月14日一大早,张继学坐最早的一班车去县医院检查。随后,他被建议到某肝病专科医院深入检查。很快,张继学被确诊为“肝动脉肿瘤”晚期,医生责问:“为什么不早来几个月!”

没过几天,一直以为张继学外出学习的村民们陆续知道了事情真相,一拨又一拨的村民和各级干部去医院看他。其实,张继学的病情,家人一开始并没告诉他,直到来看望的人越来越多,张继学才发现不对劲。燕崖镇副镇长、朱家户联村党委书记李树春和杜元祥也去看了张继学。

“被水冲毁的电商驿站赶紧修好;草莓大棚的事盯好了,承包费不能低于4万元;村里转弯的那条路要再扩出去10米……”张继学给李树春和杜元祥说的几乎都是工作,病情如何他并没多提。

8月31日,预感到身体不行的张继学要求儿子带他回村再看一眼。自从坐上救护车,张继学就一直问:“到哪了?快到了吗?”回到朱家户村,他挣扎着想下车,要看一看村里的路,看一看路旁他亲手种下的树。可是,他已经没有力气了。家人和村里人用担架抬着他往家里走时,他只能躺在担架上看看周围的一切。

进家十几分钟后,张继学走了,在当年结婚的房子里,在那台嘀嘀嗒嗒,不知疲倦的摆钟旁。出殡的时候,张继学家门前狭窄的胡同和40多度的斜坡,让送行队伍难以前行,村民张传良和张纪斗扛了自家的门板和木料就铺在了路上,他们想让张书记“一路走好”。不论是七尺的汉子,还是八旬的老人,朱家户的村民都眼噙热泪,心如刀割。

张继学82岁的母亲孙兆美心脏不好,李洪凤怕她受不了刺激,求大伙一起瞒着老人,全村人这一瞒就是三个多月,直到孙兆美一次又一次地到村委找儿子,直到她逢人就问儿子下落。“老人有次碰见我,追问我‘老大的学习咋还不完’?”杜元祥说。他一直骗老人,说张继学到外地开会学习去了,“一直不敢碰见老太太,嘴里扯着瞎话,心里别提多难受。”就在前几天,孙兆美才知道大儿子没了,大病了一场。

张继学走了3个月后,朱家户村草莓大棚里的草莓开花了。这样一来,朱家户村春天有樱桃,夏天有葡萄,秋天有苹果,冬天有草莓,张继学“四季有花有果”的心愿成了。

张继学肯定会高兴。

新闻推荐

元旦趣味比赛

近日,沂源县三岔中心学校开展一系列庆元旦趣味健身比赛活动。(亓和田)...

沂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