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之关系 虞和平

安徽日报 2019-12-24 08:52 大字

对于淮河文化的区域范围,现有的研究者多认为就是淮河流域,即淮河两岸及其所有支流地域生成的文化均为淮河文化。具体说法是:淮河流域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夏商周三个朝代建立之地。其“文化空间”在淮北地区包括旧石器时代处于“沂河上游”的沂源猿人文化,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龙山、青莲岗、大汶口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道家学说,孔孟儒家学说,墨家学派,韩非、李斯的法家学派;秦汉以后的以寿州和扬州为主的淮南文化。对淮河文化区域的这种划分,东西两极界限清楚,但南北两翼界限之分尚可斟酌。如按照上述划分,则黄河南侧、济水流域、长江下游北侧甚至南侧均成了淮河文化的区域。淮河与黄河、济水、长江是中国上古时代被称为“四渎”的4条主干河流,尤以黄河和长江为要,也各有自己的文化。按上述划分方法,其它三渎的文化都不见了,这就让人感觉到中华文化的原始文化中似乎只有淮河文化了。因此,对淮河文化区域划分,还需要考虑淮河支流区域与黄河、长江干流及支流的地域关系和人文关系。

淮河文化的区域范围,应以淮河干流流域为主,兼及合理范围的两岸和支流地区。除以河流划分的相邻流域文化关系之外,淮河文化还有以国族地区划分的相邻地域文化。这主要有西北面的中原文化、东北面的齐鲁文化、东南面的吴越文化,以及包含着淮河的荆楚文化。淮河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部为楚国之地,寿春曾为楚国晚期的都城,其文化自然亦是荆楚文化之一部;又与中原地区、齐鲁地区和吴越地区之江北部分直接相连,其文化亦自然会多少不等地受到这3个地域文化的影响。淮河文化具体内容中大多属于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而以广陵为中心的淮扬文化应属于吴越文化。因此,从源头上来说,淮河文化由这4种地域文化的交汇而成,其文化特质主要有:多元性、双边性(上中下游)、依附性、兼容性和开放性。

现有的淮河文化研究,较多涉及淮北的黄河文化,较少涉及长江文化。其实,淮、江文化的连带关系,从淮河地区纳入楚国之时就已存在,且是荆楚文化之一部分,而荆楚文化的主体因素是长江文化,这时的淮河文化不能不受长江文化之影响。秦汉一统中国以后,淮河文化与黄河、长江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国的设置。它地跨长江南北,无疑促进了江、淮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其标志是由淮南王刘安主持的两部文化作品:一部是《淮南子》,它汇合道、儒、法、墨等诸子学说而成,后人将其归为“杂家”之学;另一部是《淮南王群臣赋》44篇(今仅存《招隐士》1篇),其风格为离骚体。这两部作品典型地表现了淮河文化的多元性、兼容性和开放性特征。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种融合还导致淮河文化的一次重要转型,即从缺少政治文化和核心文化到生成政治文化和核心文化的转变。《淮南子》所论涉及国家治理与民众利益、制度变革之关系;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之关系;还提出以“仁知”治国的主张。这可谓是对孔孟治国理念的吸纳和发展,丰富了中国的国家治理文化。此后,长江文化对淮河文化的影响逐渐扩大和深入。随着隋、元时期的大运河开通;南宋以后的国家主流文化重心南移,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近代以后江南地区现代性经济和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推进了与淮河流域的经济交流,而且推进了人口交流和民间文化交流。总之,隋唐之后,特别是南宋之后,长江文化与淮河文化的通融渐趋紧密,并成为淮河流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研究区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当今的区域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从深圳特区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又一个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以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形势要求来检讨我们的区域文化研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开拓和深化。一要拓宽研究视野,加强淮河文化和皖江文化关系,开展区域内外文化的比较和联动、互动研究。二要深化研究领域,包括对安徽境内淮河文化的研究,以淮南、寿县为中心的淮河文化带的研究,民间文化、商业文化的研究,以及外来文化融入机制的研究等。总体来说,安徽的淮河文化研究,挖掘揭示其与长江文化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

新闻推荐

专题党课学习 近日,沂源二中举行专题

专题党课学习近日,沂源二中举行专题党课学习。张国宝校长作了题为“不忘教育初心,勇担育人使命”的主题教育专题党...

沂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