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张继学同志学习”系列报道之一坚守初心—— 让“穷山沟”一步步走向“最美乡村”
走进朱家户,犹如走进一幅画。
大山环绕,小桥、流水、广场,柿子树、青石板、木栈道,挂着火红灯笼的民宿、洋溢着时尚气息的庭院……
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雕细琢。
今天的朱家户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乡村振兴样板村”,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来。
以前可不是这样。位于沂源县燕崖镇的朱家户村,村民285户,地处偏远,“两山加一沟”,缺地缺水,自然条件恶劣,曾经号称“光棍子峪”,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要饭村”“光棍村”。
今天朱家户村的变化,十里八乡没有不羡慕的。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村支书张继学。
“我们村能有今天,全亏了张书记。老天爷怎么这么狠心,让一个好人走这么早!”2个多月过去了,村里的老人一提起张继学,仍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1960年出生的张继学因家庭贫穷早早出去闯荡。九十年代初,靠着精明能干、诚实守信,他已经闯出了一片天下。“那时我们在沂源县城租了两个门头,还租了一个院子存货。他到处跑,到沂水去收羊绒,到内蒙古等地去销售……他人缘好、人脉广,客户都愿意跟他打交道。”妻子李洪凤说。
正当生意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看到依然贫困的父老乡亲,身为党员的张继学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村,带领老少爷们儿一起致富。
“改变朱家户村的贫穷面貌,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成为张继学决定回村的初心。
1995年,35岁的张继学被推选为朱家户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调整村里的产业结构,由种粮食改为种果树,他带领村民修梯田、学技术、种果树,逐渐在全村发展起了苹果、樱桃、葡萄、桃等林果产业,几年下来,基本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
2009年,张继学第一个响应燕崖镇党委、政府号召,在资金有缺口、其他村不愿干的情况下,引导村民发展有机林果业。由于果品品质好,乡亲们鼓起了“钱袋子”。
2013年起,他带领党员群众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建设打造美丽乡村,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原来到处都是的柴堆、粪堆、土堆,杂草丛生、垃圾堆积、臭气熏人的河道,变成了文化广场、生态停车场、景观河道。
2018年,朱家户村成功申请了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铺开了“五化”工程,石板路、沥青路、路灯、景观水系、沿河亮化夜景……一个接一个地建起来。
2019年,村里发展起了“美食美宿”产业。游客越来越多,村民收入越来越高。
从此,朱家户村这个小山村变得亮起来了,美起来了,富起来了。
更为难得的是,周边的姚南峪、石井河、碾砣等村,党员、群众代表争先恐后地到朱家户村示范区参观学习。短短时间内,不仅朱家户村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省级旅游特色村的美丽蝶变,同一片区的其他8个村同样实现了美丽乡村巨变。
在此基础上,燕崖镇探索推行“联村党建”工作模式,以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布局等为依托,以朱家户村为龙头,成立了中共朱家户联村委员会,地缘相邻、人文相亲、产业相连、资源相融的8个联建村真正成为了“一家人”。联建村集中布局打造了朱家户美食美宿、石井河休闲采摘、姚南峪村落文化、计宝峪“晒秋”、碾砣传统酿造、山水河观光农业和王庄果蔬加工、西白峪樱桃集市等特色产业链,成为全县构建形成大党委、大服务、大发展格局的先行“样板区”。
就这样,24年来,张继学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埋头苦干,自觉担当;像钉钉子一样,一锤接着一锤打,一打就是24年,让朱家户村由穷而富,由富而美,用生命实现了当初的诺言。
新闻推荐
树立身边好榜样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近日,沂源县鲁村中学开展了“树立身边好榜样,传递典型正能量...
沂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