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搭台协会唱戏 小桔梗激活脱贫大产业
南鲁山镇桔梗加工车间里,村民为桔梗劈丝。□本报记者杨淑栋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张琦房冉冉
小小的桔梗,在沂源县南鲁山镇做成了脱贫大产业,也让“产业协会+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小微扶贫站”扶贫新路子,为贫困户尤其是贫困老人、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了新途径。
带动1569个贫困户增收
8月15日,记者走进沂源县南鲁山镇,桔梗加工企业、扶贫车间及小微扶贫站点随处可见。从桔梗种植到去皮、劈丝,再到包装、出口,环环相扣,每个环节村民都能赚到钱。
桔梗俗称“小人参”,南鲁山镇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规模种植,2000年陆续成立了桔梗加工企业,年产量超过8000吨。山东华康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丙福说:“目前公司年产桔梗2000余吨,产值2000余万元,吸引了本村及周边村庄200多人从事桔梗加工,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支撑。”
在鑫悦桔梗加工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里,几十位工人扎堆组队,腿铺麻布,手持小刀,正麻利地给桔梗去皮,贫困户张志群也在其中。他头上包着一块毛巾,腰背挺直,一手拿着小刀,一手飞快地转动桔梗,不一会儿,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人参”就整整齐齐地码在身边的竹筐里。
“老张很能干,平均每天能刮60多斤桔梗,一个月收入800多块钱。”鑫悦桔梗负责人陈义冲说。
“俺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减轻了儿女的负担,挺知足的。”老张乐呵呵地说。
据了解,该镇为了积极争取上级扶贫资金,在北流水村、璞邱五村、车场村等桔梗加工企业多、贫困户集中的区域,打造提升了5个扶贫车间,优先吸纳贫困户务工,每带动1个贫困户脱贫,政府奖补企业1000元。去年以来,全镇共发放奖补资金45万元,496名进车间务工的贫困户人均月收入达到800元以上。
据统计,全镇桔梗加工企业共吸纳2600余人就业,带动1569个贫困户稳定增收,实现人均月增收600元以上,其中60周岁以上贫困老人1123人,占全镇60周岁以上的贫困老人的36.9%。
“小微扶贫站”覆盖39个村
在南鲁山镇北流水村、璞邱五村等地,闲置农房、简易仓库、庭院闲场,随处都可以看到桔梗粗加工的“团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微扶贫站”。
“我们充分利用桔梗加工点门槛低、易推广、见效快的特点,鼓励龙头企业对前期管理松散、粗放的桔梗加工点进行整合提升,在全镇铺开‘小微扶贫站’建设,每个扶贫站就近吸纳10名以上贫困户进站务工,80多岁的贫困老人和贫困残疾人都能在家门口赚钱。”南鲁山镇扶贫办主任王学富介绍,“针对在家照顾老人、行动不便的贫困户,各站点安排专人上门收发原料、半成品,确保了贫困户足不出户,稳定增收。”
璞邱三村的贫困户沈成英就是受益人之一。59岁的沈成英由于车祸造成高位截瘫,常年卧床,生活拮据。自从村里有了“小微扶贫站”,她家附近的站点就每天上门收发桔梗,她坐在床上也可以刮皮加工,每个月收入700多元,重新燃起了她对生活的信心。
扶贫先扶志,身残志却坚。“小微扶贫站”给残疾人提供了脱贫增收的舞台,像沈成英一样的残疾人,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全镇共发展“小微扶贫站”60余个,覆盖39个村,就近吸纳1073个贫困户进站务工,实现月均增收600元以上。
桔梗加工企业抱团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截至目前,南鲁山镇桔梗加工产业不断壮大,先后涌现了鹏旭、华康、鑫悦等十多家龙头企业,年产值达到1.2亿元,成为该镇三岔片区的支柱产业。桔梗加工产业形成规模化布局后,怎样追求桔梗加工的价值最大化?
南鲁山镇顺势而为提出了“政府搭台,协会唱戏”的发展思路,引导龙头企业成立了南鲁山镇桔梗加工产业协会,对行业内各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小微扶贫站”进行统一管理。
“以前桔梗加工企业单打独斗,市场竞争力量弱,桔梗加工产业协会成立以后,我们抱团发展,统一共识,增强了桔梗品牌产业价值,为下一步发展打开了出路。”南鲁山镇桔梗加工产业协会会长陈作顺说。
“桔梗加工产业是南鲁山镇的特色产业,我们把它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通过抓好宣传引导、平台搭建、政策支持等,把贫困户嵌入到产业发展的每个环节中,实现了壮大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双赢’。”南鲁山镇党委书记齐明山介绍。
南鲁山镇从桔梗开始,逐步发展成一个特色产业链条,打造出“产业协会+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小微扶贫站”的扶贫新路子,打响了南鲁山桔梗产业品牌,更实现了贫困群众长效稳定脱贫。
新闻推荐
淄博8.7万名党员干部奋战在一线,紧急转移群众5.5万余人 风里雨里,有你!
图①:8月11日,博山区山头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帮助群众撤离危险地区。(杨淑栋报道)图②:淄博市长于海田在现场调度指挥抗...
沂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沂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