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产品成就“甜蜜事业”“桃二代”的新生活

济南日报 2019-02-19 11:49 大字

2月13日一早,家住钢城区汶源街道霞峰村的村民李树宝,早早地来到了自己的果园,忙着打理果树为桃树的生长“保驾护航”。

这片果园是李树宝的“老伙计”,每年靠着这片果园,李树宝都能有个不错的收益。李树宝是一个标准的“桃二代”,他的父亲就是第一代在村里发展桃产业的农民。在霞峰村像李树宝这样的“桃二代”有很多,桃产业的发展如今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

李树宝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村里还没有开始林果业的种植,村民大多数还是以基本的粮食种植为主。到了1966年村里从沂源引进了第一批桃树。“听父辈说,当时引进的品种就是大黄桃,引进了几十棵开始尝试林果种植,就种在了村里北边的山上。”李树宝说。

改革开放之前,村里还没有实行分田到户,村里的土地都是集体种植,引进来的果树也都是集体打理。“刚引进来的时候就是单一的品种,也是在摸索学习期,别看如今品种这么多,全是靠着村里一代代人艰辛奋斗换回来的。”李树宝说。

因为村里相对闭塞,到了1981年,村里才开始实行分田到户,从那以后,村里可以搞多种经营了,不少村民开始搞桃园种植,也就是那个时候村里的桃产业才逐步发展了起来。

李树宝的父亲李志福就是那个时候开始承包果园的村民之一。“那时候家里5口人,当时种了3亩多地的桃,有了烟台蜜、黄金桃等四五个品种。”李树宝说。

1990年,25岁的李树宝结婚分了家,跟着父亲种了10年桃树的他有了一定的经验,也开始种植桃树,“分家后我自己先种了2亩多地,那时候就有10多个品种了。”

由于村里的地势和土壤的原因,产出来的桃口感独特,也逐渐有了名气。

2007年,李树宝新开发了一片荒山,增加了种植面积,达到了8亩地。村里桃树的品种也逐步发展到如今的近40个。

因为销路不愁,到了季节都是大商贩上门来收,去年旺季,李树宝集中采摘售卖了3个月,2万多斤的桃子卖了3万多元。

作为汶源街道桃子品种的代表,黄金蜜桃在钢城区的种植历史已达60余年。李树宝告诉记者,很早的时候果农种植桃树,但是没有形成规模,品种单一。后来在汶源街道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在稳定传统品种的基础上,适当引进新品种,逐步淘汰老品种。近年来,先后引进新品种20余种,拉长了鲜桃上市期,基本保障了一年四季有鲜桃。

为促进村民增收,汶源街道霞峰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仅多增加桃的品种,还成立专业合作社,社员根据桃的收益也有部分分红。如今霞峰村全村种植果树面积达到5000多亩,人均收入2万多元,各类品种的桃子远销河南、江苏、浙江等全国10多个省市,成为当地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

汶源街道霞峰村党支部书记于天生告诉记者,为了将桃子这个支柱产业做好,未来他们打算把市场规划安装上大棚,为收桃的客户和卖桃的村民提供便利,未来还要结合互联网,通过线上电商平台打造更好的知名度。

近年来,汶源街道将桃产业当作富民强村的“甜蜜事业”,大力扶持发展,曾先后建设专业批发市场10余处。汶源街道还连续多年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桃农们引进名优品种、培育特色品牌。据当地桃农介绍,桃子自6月初成熟以后,就不断有外地客商前来收购,而桃子的成熟期可持续到11月份。近年来,汶源街道立足“黄金蜜桃之乡”,大规模发展桃产业,既增加农民收入,又提升了名气,可谓一举多得。(本报记者 郝磊)

新闻推荐

积雪路滑面包车翻入沟边 沂源交警合力施救

晚报讯(记者冯艳辉通讯员冯长冰张琳)市民潘先生驾驶面包车行至沂源县三悦路三岔路段时,因雪天低温结冰,道路湿...

沂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