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扫帚手艺人亓京新:
□ 记者 刘华
龙口东村、西村,是远近闻名的扫帚专业村,上世纪80年代,全村家家户户都在加工扫帚。随着经济的发展,转行的人越来越多,加工扫帚的人越来越少。
亓京新正在扎扫帚□记者 刘华 摄
【扫帚加工百年历史】经过传承和改良逐渐发展成为龙口东西两村特色
方下镇龙口东村、西村,是远近闻名的扫帚专业村,扫帚加工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产业兴起,几乎家家户户加工扫帚。后来由于受到市场的冲击,再加上年轻人不爱学习,做扫帚的人也逐年变少。但是有些人仍在守护着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龙口东村的亓京新就是其中一位。
近日,记者见到了亓京新。此时,他正与妻子在自家门口忙碌着。两人分工明确,妻子选料、修苗,他则专心捆绑、加工。夫唱妇随,十分默契。
说到这门“绝活”,亓京新很是自豪。“这门手艺已经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在泰安、莱芜、沂源一带是最早加工扫帚的。小时候,听老人们说,是老一辈们到南方去做生意时,顺道学来的。后来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改良,扫帚加工逐渐发展成为了龙口东西两村的特色。”亓京新说。
亓京新说,在上世纪80年代,扫帚加工开始在两个村子兴起,家家户户门口都堆满了扫帚苗和做好的扫帚。离着村子很远,就能围到扫帚苗的清香之气。“在当时,绝对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而且时间上比较灵活。地里有活时,大家就下地。等活完了,闲起来了,就在家加工扫帚。而且这个活还是稳当活,根据原料的价格上涨和下降,干这个基本没有赔本的。一年加工上万把不在话下,最多一年卖3万多把。由于坚固耐用,龙口扫帚越来越出名,一年到头来拉货的不断,村民们也发了财,盖新房、买家电、买摩托,都不犯愁。”
【小手艺门道可不少】看似简单,需要经过选料、修苗等多道工序
看亓京新夫妇加工扫帚,很是享受。轻描淡写间,一把扫帚就加工完成了。看起来简单,但背后的门道可不少。“我可是加工扫帚好几十年了,闭着眼都能行。这个东西也无巧处,熟能生巧而已。”亓京新说。
亓京新说,加工扫帚看似简单,其实需要经过选料、修苗、分类、捆扎、铺苗、编扎、切割、疏理等工序,这样做出来的成品外型美观,经久耐用。扫帚加工是一辈辈传下来的手艺活儿,同样的步骤有的人做出来好看耐用,有的则不然,这都是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谈起扫帚制作的点点滴滴,他如数家珍。
他告诉记者,每年进入冬天后,村里人会从江浙一带购进扎扫帚用的竹苗。由于竹子的性状不一,需要进行打叶砍枝,将大小不一的竹枝分开,分为大苗、二苗、三苗,按照长短分别拼成几层。这些前期工作相对简单,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是绑扫帚。在绑的时候,要用到一个自制的专业工具蹬子。这个工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脚蹬子、钢丝绳和宽皮带做成的腰围。
只见他坐在垫子上,拿过一把扫帚苗用钢丝绳套住,然后两腿平伸把绳子绷紧,紧接着另一只手快速地用细铁丝绑住扫帚苗,几秒种的工夫,一个扣就绑好了。一般来说,一把扫帚要扎八九道。绑完铁丝后,亓京新用剪子对扫帚头稍微一修剪,不到5分钟,一把扫帚就完成了。“我们用的铁丝也很有讲究,粗的扎不紧,细的容易断。”亓京新说。
【难以割舍 等待复苏】永不放弃这门手艺
说起手艺,亓京新满眼欢喜。不过,说到手艺的未来在哪儿,他连连叹气。“想当年,满大街是扫帚苗子,现在你看看,没多少人干这一行了。”亓京新说。他今年50多岁了,但就目前来说,他这个年纪却是最年轻的。“村里加工扫帚的多是50岁以上的,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很多干的,年轻人却寥寥无几。50岁以下的年轻人根本不愿干。”亓京新说。
除了年轻人的原因,替代品的大量出现,也是这一行业出现式微的原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扫帚已经被先进的塑料制品或机械加工所替代。“我们这一块主要是供应环卫等行业,早些年人们都是拿着大扫帚扫街道,现在是清扫车在扫路,用到的越来越少,销路不好,自然人们不爱干。”亓京新说。
别人不干,为啥自己还在干?亓京新说,主要是感情难以割舍。“我不知这门手艺还能存留多久,但只要我还在,我就永远不放弃这门手艺。”
新闻推荐
1、张店区市民来电反映,西五路南首新都花苑8号楼电梯故障,物业公司维修进度缓慢,要求处理。张店区政府反馈:目前...
沂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沂源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