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杨崮下建“新华”——访钢城区新华军工纪念馆(上)

鲁中晨刊 2018-07-06 09:53 大字

□记者 吴健 通讯员 尚绪亮

“建厂七君子”选址,“新华厂”建在青杨崮

1966年5月26日,位于现在钢城高新区的青杨崮上出现了7个陌生的面孔,他们中有年过半百、沉稳持重的中年,有风华正茂、正值当年的青年,也有稚气未脱、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这是他们一天里从沂源、蒙阴一带翻山越岭,一路向莱芜、新泰方向翻越的第5座山头。他们的名字是马相礼、孔繁荣、刘茂孚、姜绍谦、付信先、曲德明、闫志爽。马相礼是当年的青岛车辆厂厂长,他被组织上直接抽调到这里,以他为总指挥,组成筹建组,筹备建设新华厂,这次他们就是来勘探厂址的。这7个人后来被称为“建厂七君子”。

一个月后,筹建组得到回复:同意按上报方案在此建厂。8月,该项目被正式立项,当时它的厂名叫“国营山东新华翻砂厂”,秘密代号“国营9363厂”, 邮箱代号为“山东济南第23号信箱”,电报挂号为“山东沂源2450”,电话号码为“山东莱芜23916”。

当年的新华厂,分布在1700亩的6条山沟里,各车间之间距离短的1公里多,长的有好几公里。之所以如此分散,与当年建厂的特殊历史背景有关:20世纪60年代,全国三线建设正紧锣密鼓进行。在1964年和1965年建立5个军工厂的基础上,华东局和山东省委作出决定,再在泰沂山区建立4个军工厂,其中就包括新华厂。

从1966年5月26日开始勘查厂址,到项目正式立项,仅3个月时间,新华厂就完成了地理勘探、项目论证、规划调整、工程立项、工业设计等工作。

图二

挺进大山,山场里打响“攻坚战”

1966年10月,由各地选拔的2000多名人员组成的土建施工队伍开始进行基础建设。在寒冬到来之前,建设者们在山石嶙峋的山滩沟壑中,开挖完成了23000立方米土石方,完成了水、电、路、通信和场地的四通一平。到当年12月底,青杨崮9条山峪架设起了35座桥涵,修通了10100米简易公路。

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新华厂第一批10987平方米工房、库房和10404平方米生产配套建筑竣工交付,紧接着,上级派来的200多人的专业队伍开进厂区开凿山洞,当年开出了面积1883平方米、总容积体量95000多立方米的山底隧洞。当年底,省科工办选定的专业安装公司170多人开进厂区安装设备。

与此同时,西南地区大三线工程二八二厂、济南四五六厂以及济南、青岛、东北各省份军工企业选拔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和熟练技工陆续奔赴泰沂山区这片茫茫群山,集结到了刚刚诞生的新华厂,招工进厂的还有来自北京、济南、青岛以及全国各地的大中院校毕业生、军工企业专业人才、退伍转业军人。

当年的新华厂共有5个生产车间,主要生产82迫击炮弹、60迫击炮弹、硝铵炸药等产品,设计生产能力年产25万发82毫米迫击炮稀土铸铁杀伤榴弹、25万发60毫米迫击炮稀土铸铁杀伤弹、2000吨工业硝铵炸药、50万个军工产品包装箱。从建厂到1997年搬迁到泰安,新华厂共生产82毫米迫击炮弹1553100发,60毫米迫弹866300发,生产硝铵炸药63000余吨,为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介绍,建厂之初,新华厂的拓荒者们几经寻找,终于发现了一处栖身之地,是当年修筑磁窑至莱芜铁路支线时,工程兵在205国道以东、高家庄以西山坡上修的一些临时工房,后来当地供销社用作临时仓库,因为用红砖、红瓦盖成,当地人都叫它“红房子”。后来,越来越多的建设者陆续到来,红房子住不下了,新来的同志只得借住民房、草棚、大门楼子。那时候,不管是“红房子”还是农户家,距离工地最近的也得四五公里,最远的要十几公里。

图三

图四

图一 纪念馆内由党员档案卡组成的党徽图案图二 大门口的浮雕上镌刻着“建厂七君子”的面容图三 纪念馆内被称为“干打垒”的临时住房实物图四 展厅内展出的各种迫击炮弹实物本版图片由记者吴健摄

住着“干打垒”,建起“三线”厂

在纪念馆的“挺进大山”模块中,有一间用石头垒成的石屋。这些住房没用任何泥浆砂灰,直接用当地山上的石板岩干垒成。

据介绍,当年建厂时,随着人员的不断增加,很多人都居住在这些大家称之为“干打垒”“干插缝”的临时住房里。1966年这年的冬天格外冷,白天气温在摄氐零下十六七度,晚上常常都在零下十八九度,施工统计员在屋里写字的时候钢笔直接冻得不下水。工人们下班回到住处时,帽子、眼眉、胡子上全是冰霜。由于“干打垒”到处透风漏气,人们开玩笑地称之为“外头大风,里面小风”。

采访中,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工作人员曾到新华厂建厂之初进厂的老职工马跃庭和老伴赵秀华家中进行过座谈,当时马跃庭老人已经去世。座谈中,工作人员发现赵秀华老人的手一直在颤抖,腿也不得劲。后来工作人员了解到,原来赵秀华老人的二女儿就是于冬天出生在“干打垒”里,由于屋里很冷,老人那时就落下了病根。

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却非常高。1966年11月的一天傍晚,天上飘着冻雨,正好这时来了一车试制迫击炮弹用的底火和药管,由于当时库房还没建起来,为了防止底火和药管淋雨受潮,书记、厂长带头,大家一箱一箱、一趟一趟地从“红房子”一直背到十几里外的临时库房,一路上脚下打滑、头上淋雨,收工回到住处时都成了“泥人”。

这些只是当初艰苦条件的缩影。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没有谁叫过苦、喊过累、掉过队,“先生产、后生活,生产从严,生活从简”是所有人的共识,“早出军品,支援前方”是大家共同的愿望。

后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从1979年开始陆续建设了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职工家属宿舍和单身职工宿舍,让300多名职工和家属在这片深山沟里拥有了他们温暖的家。新华厂后来还建起了职工医院、子弟学校、托儿所等,每一个车间都建设了职工食堂。

企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当地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了安排职工家属就业,当时大上峪村把114亩优质农田和430亩山坡地划拨给了新华厂,用于开办“五·七”农场,新华厂无偿支援了大上峪村一台泰山25一型拖拉机,一套日产5吨水泥的机械设备,一台粉碎机,一台变压器,45吨硝铵化肥和60吨水泥。102车间与灰菜峪村结成了友好关系,为村民生活、就近就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正是因为新华厂的建设,这一带的百姓最早家家户户用上了免费的自来水、照明电,坐上了由新华厂通往济南、莱芜、沂源的公共汽车。

新闻推荐

劲歌曼舞为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发展

劲歌曼舞为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发展,近日,沂源四中举行“蒲公英艺术节”活动之“劲歌曼舞飞扬青春”演出。...

沂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沂源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