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童谣里的童年

淄博晚报 2017-08-06 09:02 大字

□徐爱红徐爱红,沂源县乡村小学教师,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沂源县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散文随笔及小说发表。

我不喜欢早起,但拾捡杨树芒子的季节除外。

我出生在松崮顶山脚下,白杨树随处可见。每当小草探出头时,杨树芒子总会争先恐后挂满枝头,微风吹来的时候,饱满但轻盈的杨树芒子就会随风向我们招手。那个时候,我还不到上学的年纪,早起跟母亲去杨树下拾捡杨树芒子,是初春一项饶有趣味的作业。

逢到晴朗的早晨,太阳还没露出地平线,我便像小鸟一样蹦蹦跳跳在白杨树林之间穿梭。一夜的春风,让大地铺上了毛茸茸的外衣,我蹲在地上捡起那些像毛毛虫一样的果实,然后骄傲地放进篮子,母亲则坐在石板上边择边唱:

“白叶白叶芒,下来找你娘。

你娘没在家,下来找你爹。

你爹赶集去,找你二姨去。

你二姨摊煎饼,扑拉扑拉一天井。……”

暖暖的春风扑在脸上,母亲轻柔的歌声飘进耳朵,一个美好的季节就从这样一个美妙的早晨开始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生活已经不算匮乏,杨树芒子也算不上什么美味,但母亲仍对它情有独钟。回家后,母亲把那些鲜嫩的杨树芒子先用凉水洗干净,再倒在开水里焯一下,攥干水分放点盐,加点醋,撒点炒熟的花生面儿,这道菜便成了父亲最好的酒肴。父亲说,在他们那个艰苦的年代,杨树芒子窝头都难得吃一次,更不用说凉拌了。

我们那个时候,电视还不普及,即使家里有电视机,小孩子们也没有去看的习惯。母亲的童谣成了我最初和小伙伴们交流、炫耀的资本。一起和伙伴们拾捡杨树芒子的时候,我便大声唱起来,伙伴们很是羡慕,但没几天,他们也像我一样拥有了自己的童谣。

“榆钱儿,圆又圆,多像一串大铜钱。

山娃子,撸榆钱,交给妈妈做面团。

你一盘,我一碗,榆钱能顶大米饭。”

去三婶家的屋后撸榆钱时,小翠边吃边唱。她的童谣比母亲唱给我的《杨树芒子》更顺口,我开始明白,在他们母亲那里也有唱不完的童谣。回家后,我求母亲再给我唱一首不同的童谣。母亲说,先让她想想。

母亲想了一个春天,而我也早把这件事情抛到九霄云外,夏天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白杨树林里的野草已经没过膝盖,白杨树的叶子也长得比我的手掌还要大,热急了的知了藏在叶子下叫个不停。吃过午饭,母亲躺在凉席上,为我闪着蒲扇,又唱起来:

“呜嘤呜嘤嘛,北京来电话。

叫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

多有意思!原来树枝上的恼人的小知了在打电话。我学会了,又开始闹母亲,要母亲再唱一首听。母亲说:“你还是月娃娃的时候,我常给你唱呢!”她拍着我,继续唱道:

“噢!噢!噢!

小孖子睡了觉咾,猴子跳了井咾。

小孖子睡觉醒咾,猴子上了吊咾!”

在母亲的歌声中,我渐入佳梦。后来,母亲唱给了我越来越多的童谣。有一次,我肚子疼,母亲边揉边给我唱:

“肚子疼,找老鹰。

老鹰没在家,去找石窝巴。

石窝巴拿剪刀,疼虫害怕吓跑啦。……”

姐姐上学后,从学校里又学到了许多更顺口、更有意思的小童谣,每当学到了新的童谣,她总会唱给我听:

“小蚂蚁递茶碗儿,

打破了人家的破茶碗儿。

人家让它赔茶碗儿,

它像人家眨巴眨巴眼儿。”

“小汽车,滴滴滴滴,

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时光荏苒,许多的往事已经渐行渐远,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儿时唱过的一些童谣,也早已在生活的溪流里飘远。光阴改变了许多人、许多事,多年后的故乡,已经没有人再唱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无限欢乐的童谣。每当想到这里,我总会感到无比惆怅。今年春天,恰逢杨树芒子铺满大地的时节,我又听到了儿时的童谣。

“小汽车,滴滴滴滴,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几个女孩子像姐姐小时候一样,又唱又笑,又蹦又跳。

我把孩子们叫过来说:“老师也来教你们唱一首童谣,好不好?”“好!”

我像多年前,母亲给我唱童谣时一样,轻轻唱道:

“白叶白叶芒,下来找你娘。

你娘没在家,下来找你爹。

你爹赶集去,找你二姨去。

你二姨摊煎饼,扑拉扑拉一天井。……”

孩子们静静地听着,就像二十多年前的我一样。简评:乡村童谣,触动了我们的心。多么想让时光倒流,使心得安息!

新闻推荐

“乡村夜校”消夏学技术

7月27日,沂源县历山街道西沙沟村农民在“乡村夜校”里学习果树管理技术。近年来,沂源县积极依托当地的村文化大院、远程教育中心等场所开办“乡村夜校”,通过举办农业科技、实用技术、文化辅导等...

沂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沂源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