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扎议事会”问民情,问题解决在一线 淄川区西河镇镇村干部直面群众需求,解决“急难愁盼”常态化制度化
编者按乡村治,百姓安。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它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更关乎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影响着社会大局稳定。在乡村振兴这一过程中,全省各地都围绕社会治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今天起,本报开辟“善治乡村”栏目,报道乡村治理的典型,总结乡村治理的经验,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树立样板。
去年8月以来,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以“小马扎议事会”为平台,聚焦民生“小事”,协同并进做好基层民主“大文章”,进而形成“西河风景”,书写创新基层治理的“西河答卷”。
“明理胡同”升级
“村北路灯少,晚上出门不方便。”“村卫生室药品不全,有些便宜的常用药也没有。”“窨井盖被大车轧坏了,晚上走路十分危险。”镇村干部和村民坐在一起,现场摆问题、问措施、议对策,当面锣、对面鼓,给干部“说说事”,有时“辣味”十足。
西河镇创新开展的“小马扎议事会”,让镇村干部“沉下去”直面群众需求,强化“一线工作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过去在镇干部的意识里,进了村‘两委’办公室,见了村干部,就是进村入户了。有的村干部名义上在村里,实际上和普通村民打交道也不多,对村民的所思所想知之甚少,对工作开展极为不利。”西河镇镇长陈涛说。
2020年8月,西河镇将“明理胡同”升级为“小马扎议事会”,“议事会”一般安排在周五。会上,除了村干部和村民面对面交流,镇驻村干部也到现场,有时候还会请来镇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解答村民的疑问。对老百姓的问题,镇村干部要一一回答,给出解决方案。当时解决不了的,现场的镇干部会表明态度,并把问题带到镇党政联席会上进行研究,尽快给村民答复。
化解群众“急难愁盼”
西河镇紧盯群众“急难愁盼”,创新实施“小马扎议事会”,初步探索出一条创新基层治理的新路。
南坪村村民说,村里中青年大多外出务工,单独在家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有的吃饭成了问题。村支书司志军答复:村里马上筹措资金,建设长者食堂。今年重阳节,南坪村长者食堂开业。
敦仁村村民反映,村路坑洼难行,路两侧私搭乱建太多,6米宽的路变成了不足5米。村党支部书记王德军表示:干部入户做工作,拆除违建,在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自筹部分资金修路。现在,村里的路又宽又平,干净整洁,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同是敦仁村,在“议事会”上,有村民反映村集体签订的某些合同价格明显偏低,承包年限明显偏长。镇村干部保证,重新测量租赁土地面积,测量完成后对原承包租赁合同进行全面修改完善。如今,村里的经济合同全部整改完毕,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1万元。
“这样问民情的办法,既能和大家伙儿聚在一起拉家常,还能快速了解民情民意,把问题解决在一线。”镇干部李昊东介绍,“小马扎议事会”让村里大小事儿一一找到“落脚处”,均得到解决。
西河镇镇长陈涛表示,“开门”找问题,想方设法帮助村民化解难题,这是“小马扎议事会”的精神核心。通过议事会的不断展开,更多的难题会被解决,更多的意见会被采纳,群众的参与度、满意度也不断提高。
搭起干群“连心桥”
西河镇把“小马扎议事会”搬到胡同里、村民家,和群众零距离“拉家常”,听意见解难题。
“普遍性的问题会当着大家伙儿说,有的像家庭矛盾之类的,涉及个人隐私,‘议事会’就会搬到村民家里。”司志军说,“原来村民有事不找镇村干部,一是认为和干部不熟,不愿和干部拉;二是认为干部不会帮忙;三是见不着面。而现在,村民一有事就打电话、发微信,要不就到议事会上聊。”
陈涛说,起初担心老百姓不感兴趣,没想到村民很踊跃,有的镇村干部还被问得下不来台。后来,群众的批评类、诉求类问题渐少,表扬类、愿景类发言渐多。从“你们村干部”到“我们村书记”,从对村干部不满到商量着办甚至表扬,从欲大打出手到给村干部递马扎,变化很大,如今群众信访投诉量明显减少。
像这样的“小马扎议事会”,已在西河镇各村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同时,镇里创新打造“网上议事会”,分别建立村组群众微信群,镇干部要入群,积极回应群众呼声。陈涛表示,“‘小马扎议事会’打通联系服务群众‘中梗阻’,不仅走到了群众身边,更走到了群众心里。”
新闻推荐
芜湖市现在是省内重要的科教名城,有高校园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两“高”在城南相互叠加,形成了独特的“两高”园...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