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项目带动农民增收 农民吃上“AI饭”
□ 本报记者杨淑栋
“干了8天,就领到了1375块钱!”2月3日,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西石村村民刘阔超高兴地数着刚到手的工资。这笔收入来自于村里引进的AI(人工智能)项目,当天20多个参与项目的村民都拿到了工资。
“AI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它的部分基础性工作易操作、易上手且相对利润较高,我们主要挑选了视频关联和语音识别两项数据标注的业务,村民不需要学历文凭,只需要会基本的电脑操作就能从事这两项工作,经过一周时间的培训便可上岗,可以有效帮助农民创业和增收。”西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骏说。去年1月,他从淄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被遴选至西石村任职,到村后发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村民外出打工受阻,部分靠打零工生活的农村群体面临就业困难。为此,马骏曾先后到济南、菏泽等地,针对人工智能在农村的开展情况、发展前景、受众需求等进行实地考察,最终招募淄博市工业互联网协会、山东玛达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为“乡村振兴合伙人”,引进了人工智能训练师项目。
1月15日,西石村内20余名青年在村委办公室正式开始了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工作,根据半个多月以来的工作统计,村民们按工作量每天可以获得100元至300元的收入。
34岁的王敏是一位“宝妈”,她现在除了在家带孩子,还做着一份人工智能训练师“语音数据标注”的工作。“认领一个公司分配的‘工作包’,里面有数十条音频。打开一段系统预先录入的语音,系统已经自动翻译成了文字,俺只需要将其中系统翻译错的字改正过来就行了。”
人工智能是啥?刚开始王敏也如大部分村民一样有些“雾里看花”。“这么高科技的工作,俺不知道能不能胜任,也不知道收入咋样。”她坦言,当初马骏找自己参与项目时,她心里也打鼓。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村里组织了包括王敏在内的5名志愿者到数据公司进行实训,经过3天的培训,他们就基本熟练地掌握了相关操作。
“公司根据音频的有效时长算工资,操作熟练了之后,6个小时就能挣到100多块钱。而且不拘地点,只要有电脑,在家、在办公室都能做,时间灵活,还不耽误照顾家里。”王敏笑着说,现在不少邻村的亲朋好友都跟她打听项目情况,想参与进来。
2020年2月,“人工智能训练师”正式成为新职业并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人工智能训练的需求贯穿于AI公司的各个阶段,占公司费用的10%-20%。预计2023年人工智能训练师从业人员将达到500万人,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基础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上百亿。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释放,新的人工智能训练需求会越来越多。”马骏介绍,该项目已在全国多个省、市完成了乡村振兴、扶贫攻坚等项目的对接,已经具备两年以上稳定运行的成熟经验。
“下一步,我们打算引进数据采集项目,这个工作只需要用手机录视频、音频即可,可参与的群体范围更广,将为更多村民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村民创造一个增收渠道。”山东玛达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龙说。
马骏表示,西石村AI项目将结合淄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项能力培训,对有学习积极性的村民进行免费培训,把培训送到村、送到群众“家门口”,并对有就业需求的村民提供灵活就业岗位,实现就地就近创业增收;同时以此打造“农村版”众创空间,搭建一个集职业培训、创业孵化、灵活就业为一体的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雁归兴乡”,引才更留才。
新闻推荐
围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省人大代表、淄博市淄川区中医院副院长李杰建议,加大对基层医疗...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