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IP激发博山旅游效应升级 山城里的“诗和远方”

大众日报 2020-12-15 09:41 大字

□ 本报记者杨淑栋

本报通讯员陈颖蒋玉叶

冬日里,在淄博市博山区红叶柿岩旅游区,一条老颜神街被镶嵌在独特的“U”型山谷中。逛一逛古香古色、韵味十足的老街,坐下来喝一碗胡辣鲜香的猪血汤,配上刚出笼的灌汤包,看着窗外雪景,别有一番温暖惬意的滋味。

这里既有老博山特色的酥锅、猪血汤、灌汤包,也有年轻人喜爱的咖啡和甜品。46岁的厨师长李新华统管全街26个门店,自今年9月22日试运营以来,他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他笑着告诉记者,“十一黄金周”试运营期间,老颜神街每日接待游客达4000余人次,络绎不绝的游客使这里成了博山文旅新的“网红打卡地”。

“与世界对话的陶瓷琉璃、辐射全国的红色旅游、绿水青山的乡村振兴、征服味蕾的特色美食……可以用来打造文化IP的博山元素有很多。”博山区委书记刘忠远说。

淄博市继提出文化赋能行动和文旅融合发展攻坚行动之后,9月19日至20日,第十七届齐文化节期间,淄博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所有的一切,都显示了淄博全面扭转城市形象、全力实现文旅产业破局的决心与路径。

“博山美食、博山琉璃、博山民宿……正是因为有这些丰富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带来了博山文旅产业大变革,也确立了博山用文旅助力区域振兴、聚力建设文旅之都的发展思路。”刘忠远说,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让人们看到了“诗和远方”,博山是淄博文旅起步最早的区,博山的文旅事业正从“潜力股”向“绩优股”攀升。

9月底,2020年博山琉璃双年展闭幕,举办地点颜神古镇(原陶琉古镇)迅速挤占各大媒体头条,成为今年博山旅游的热门之选。

山头街道古窑村及其周边还留有13座古圆窑、300多座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民居,陶琉企业有100余家。由厦门朗乡投资有限公司在此兴建的“颜神古镇”项目,总占地面积625亩,计划总投资6亿元。依托古窑村及周边现存的陶琉工业遗存,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融入现代设计,建设度假酒店、民宿,有地方特色美食街区,陶琉精品展示、交易市场,有民间地方艺术品收藏博物馆群、全国性的大专艺术院校学生实习培训基地、陶琉文化为主题的少年儿童艺术教育研学基地,以及北方区域的艺术家聚集群落,打造了一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度假及产业小镇,赋予了古窑村新的服务功能。

颜神古镇项目按照5A级景区标准打造,建成后,预计游客数量年均200万人,产生旅游销售收入3亿至5亿元。项目的建成将极大推进博山旅游业发展,助推博山餐饮业、农特产品销售等服务业和地方民俗产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废弃了几十年的匣钵厂变成展馆,烧制陶瓷废弃的匣钵(当地俗称笼盆)被砌入屋墙、院墙,与古窑村明清民居建筑风格相呼应,风貌独特。自“十一黄金周”以来,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品味、度假,每天组织儿童集体参观的团队更是不胜枚举。

“我走遍全国大江南北,没有哪个地方比博山更适合搞全域旅游。”“文旅合伙人”之一的厦门朗乡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亚明颇为激动,“陶琉文化、现当代工业遗存以及生态资源是博山文旅的‘三驾马车’,利用好、发展好这‘三驾马车’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博山文旅产业的格局。三年之内,博山文旅产业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今年,博山区突出全域打造、融合发展理念,以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为主线,加快文旅融合重大项目建设。博山区通过科学规划、延伸产业链条等措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要素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大幅提高。目前,博山区“红叶柿岩”片区、“三水源”片区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以及焦裕禄干部教育学院、岜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已初具规模。这些文旅项目覆盖辖区77个村,直接惠及人口6.4万人,助力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实现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到今年底,预计博山区将实现年接待境内外游客460万人次,旅游业对本地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5%以上,旅游税收占全区财政税收的10%以上,文旅产业成为博山区又一重要支柱产业。

新闻推荐

齐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淄川支行与淄博景怡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债权转让通知暨债务催收联合公告

齐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淄川支行齐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淄川支行齐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淄川支行借款人名称淄博三和鑫工程机械...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