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扎上的宣讲站 淄川147个“明理胡同”让党员群众守望相助
10月14日,时大时小的秋雨下了一天,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南坪村的村民们却没闲着。他们有的在家捆扎小铁圈增收,有的在村外樱桃大棚里清理杂草。老支书司衍瑞则和退休老教师司志富聚在一起,商量后天的宣讲内容……
这都是“明理胡同”给南坪村带来的新变化。
脏乱街道
成了“明理胡同”
南坪村116户、322口人,是典型的山区村。秋雨中,青山掩映下的红瓦白墙更加明丽,干净整洁的村路上看不到泥水。“原来的村庄可不是这样。”村支书司志军介绍,建设“明理胡同”前,村民都在家门口堆放柴草、杂物,有的还随意摆放拉呱坐的破沙发、烂石头。
变化始于2018年。这年年底,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借着这一机会,村里充分宣传、发动,对胡同和街道进行清理。“一开始村民不愿意。我就说了,一定让你们有个宽敞的拉呱地方。”司志军说。街巷杂物清理完毕后,村里买来30个马扎,挂在了村民喜欢聚集的6处街巷的墙上。
“马扎有了,村里人更爱聚在一起,但东家长西家短的,不利于团结。”看着桌上的报纸,司志军又有了主意:在便民马扎点设报刊箱。此外,还有退休的村干部、老教师,当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员。“现在村里常住人口有100余人,每周五定期组织宣讲会时,能来七八十人。”司志军说。
“以前啥都不知道,现在有人免费给读报,俺老婆子都知道国家大事咧。”67岁的村民司翠芬说。
“明理胡同”
孕育“大文明”
“我们这周主要围绕这篇《两户人家的小康路》,再结合我们村的具体情况,和大家说说脱贫致富的方法。”宣讲员司衍瑞翻开《求是》杂志说。
在南坪村,除了两位正式的宣讲员,村干部也偶尔“客串”。上个周五,司志军就在“明理胡同”给村民们宣讲了防骗知识。
“最近两个月,常有外边的人找到村里,打着旅游的旗号骗上年纪的人买东西。”司志军介绍,有的老人相信花79元就能出去玩,人家还管两顿饭。“通过宣讲,大家的防骗意识比过去强多了。”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南坪村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守望相助关爱基金,发动村内全体党员、村民、企业自发捐款,短短几天募集了1.7万元。“守望相助关爱基金成立后,已陆续帮扶了4户困难家庭。”司志军说。
“明理胡同”、守望相助,一件件小事让南坪村孕育出了“大文明”。
打通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
“明理胡同”还成了干部与村民间新的沟通平台。在宣讲时,村里有老人反映,年纪大了,出去找不到活干,问村里能不能想想办法。于是村干部多方联系,9月份他们从博山区联系到了一个捆扎的活。“这活简单,会数数就行,而且只需要数到24。”司志军笑着说,老人不用出门,一人一天少说也能挣上三四十块钱。
中年村民周晋国、周桂芹等也加入了捆扎队伍。“原来的公司放假,我就在家先干这个,总比闲着强。”周晋国说。
占地200亩的淄博百果农业基地项目也落户南坪村了。“企业按照每亩12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还为村民们提供了20多个就业岗位。”司志军说,这些村民每年可增收两万多元。73岁的董登山就在百果农业找了份活。“一天100元,活也轻省,就是清理落叶和杂草。”
如今,像南坪村这样的村庄在淄川区已非个例。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扎实深入地开展,目前,淄川区14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示范村居已普遍建立“明理胡同”,成立了以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为主的517人村级理论宣讲员志愿服务队,确定每月18日为村级理论宣讲员活动日、每周五为理论宣讲常态化活动时间,用百姓话讲好“家国事”“地方事”“农家事”。
“我们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明理胡同’就是推进理论宣讲大众化,搭建起理论政策与群众生产生活连接贯通的桥梁,进一步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声音就在身边、党的温暖就在身边、美好生活就在身边。”淄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向坊说。
农村大众报记者郭杰
通讯员闫盛霆刘峰
新闻推荐
淄博市博山区专用车及汽车配件生产企业达120余家 科技助力“超车”,制造迈向“智造”
□大众报业记者马景阳任灵芝韩凯刘磊通讯员翟明阳陈颖位于鲁中山区北部的博山,曾是...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