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乡下电影
□冯彦伟
近日,从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淄博大剧院复工复演的消息,禁不住浮想联翩。远去的并不一定是忘记的。那些朴实的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乡下文化,是以虔诚之心经历记录的故事。当我们走进影院,看一场电影的时候,当我们坐在电视机旁,看一段电视节目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在乡下插队时看电影的情景来。
那年代在乡下能看上一场电影的确是件很兴奋的事。因离城里电影院较远,那时多是看露天电影。随着社会发展,文化生活渐渐提高,城里的影院也活跃了起来。常常跑上十几里路,到近郊的电影院去看电影。电影院里的电影也不是常有,一旦有了就成了热门,来到影院,先是在“请自觉排队”的窗口前购票,说是“排队”,其实是蜂拥而上,争先恐后。有时为了能买上几张门票,几个人得相互配合,有往前挤的,有在后边推的,还有在人肩头爬的。一般一晚两场,早场的抢不上,只得看后场。难得看上了一场好的电影,时间再晚,大伙也并无困意。从城里到乡下,沿途都是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道两旁的小麦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扑面而来;在这朦胧的月色里,谈笑于明月与大地之间,或电影里的人物,或响亮的台词,不知不觉间已是夜深人静了,只有知青点门口的狗还在“汪汪”地叫着……
那时看电影的机会确实是太少了,除了到“正规”的影院里看,还到露天看。到临近的村子看电影的机会要比去影院的多,因为村村都时常在露天轮流放影。有时一个影片这村放了那村放,一部电影能看上好几遍。《桥》啊,《流浪者》呀,《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还有后来的《追捕》《列宁在1918年》,都看上好几遍。看得多了,里边的歌曲、台词也记得差不多了。一首歌往往是白天唱了,晚上唱,田间唱了,地头唱。《啊!朋友再见》是斯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歌,在年轻人中可谓风靡一时,不知道有多少学口哨,吹着这首歌。直到今日,在朋友离别或聚会的时候,这首歌还总会被人唱起。不光能唱,那些电影中台词好多人差不多都能背诵。不管是走着还是站着,总有人嚷上几句。“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语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俄罗斯是农民的国家,没有城市也能活……”“啊,你描绘了一幅多么可怕的图画……”(语出《列宁在1918年》)不仅歌曲能唱,台词能说,还模仿着男主角的样子去做。那时服装是极简朴的,除了蓝布的国防服,就是绿军装,再就是中山装,有条件的能得一件绿军装或蓝色中山装,算是很时髦的打扮了。有的看过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后,便从当工人的父母那里,要来老粗布工作服,学着瓦尔特的样子,走着唱着,晃来晃去的,在那翻涌着蓝色和绿色的乡村小道上,毕竟还有一点新意,也自以为很有风度。还有好拳脚、愿打抱不平的,自称打遍知青无敌手,不管走到哪里,总想找对手切蹉一下。其实,所谓的拳脚并无名师指点,也没按着套路去下功夫,只是从电影里看了点皮毛罢了。
记得走出村头不远,在田野之间的土路上,有一个没立站牌却早已被人们默认了的公交小站,也是人们出行的必经小站。公交车也无正点,每次放假探家都要早早地出来,在那里等好长时间。时间对大伙来说也并不感到虚度,等的时间长了,喜欢唱的就“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来上一嗓,而且反反复复地唱,只唱的公交车卷着尘土向小站开来。挤上车后,在尘土飞扬颠簸土路上,上气不接下气,嗓门才渐渐小了,然后才停下来。
那时的土路,那样的小站,早已不存在了;也很少看到露天电影了。电视、电影,网上一搜想看啥就看啥;电影院里也走向了智能化,可网上购票,也可扫码购票,再也不用排队抢购门票了。条件好了,去影院看电影的机会反而少了,却对那时的电影津津乐道了。这些,似乎只能存在记忆里了。
我感到,淄博大剧院的开业,以及文化交流的繁荣发展,的确是一件生活中引以为自豪的事。
新闻推荐
11岁男孩患髋关节滑膜炎,市七院成功救治 警惕!别把儿童腿疼当成“生长痛”
近日,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一位11岁的小患者,家长自述孩子自年初出现腿疼症状,5月份病情加重,严重影响日常...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